7月2日上午,在厦门市海沧区莲花社区,陈原来正在电影博物馆里为村民免费放映电影。
他曾经长期是海沧的乡村露天电影放映员,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电影大王”。2019年,他精心修缮改造了闲置的东孚粮站仓库,打造了一座充满电影记忆的“百姓院子”,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新地标。
“以前想看场电影,得往城里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电影了。”陈原来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村里类似的变化越来越多,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便利,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还引得城里游客下乡来体验文化旅游。
在海沧,乡村里的文化生活还有很多。
7月2日上午,厦门市海沧区莲花村,电影博物馆里正在展出并放映电影。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过坂社区的小人书博物馆是厦门市的首家,同时也是村里的共享书屋,里面的小人书等各种书籍由各方机构组织及个人捐赠而来;博物馆对面的“正当红”舞台,则是村里老年大学上课的地方,广场舞、柔力球、扇子舞、腰鼓等课程一应俱全。
坐落在洪塘村赤土社的锦熹陶瓷博物馆,展示着厦门乃至中国的陶瓷文化、以及一些新锐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也吸引村民与游客前来体验陶瓷手作。
这些曾经只属于城市的文化“专供”,如今也成了海沧农村生活的新图景,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精神“大餐”。
更为重要的是,海沧的各个村居还依托自身资源和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活动品牌,从“民族音乐会”“村晚”“老年大学课程”再到村民喜闻乐见的“村BA篮球赛”,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正变得越发的丰盛,也构筑起乡村“向往的生活”。
“赤土夜话”帮村里建起网红打卡点
各种文化大餐纷纷落地海沧乡村并焕发勃勃生机,离不开村民的需求与参与。
洪塘村赤土社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典型的闽南传统村落原本高度依赖水稻等农作物种植,人居环境不佳。乘着乡村振兴及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的东风,村里环境极大改善,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还在网络上收获了“童话世界”“乡村迪士尼”“天竺山脚下的桃花源”等美誉。
钟阿姨从城里回村,开办了“赤土家冰”。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现在出门都很有自信,这附近就数我们村做得最好,真的带动了周边。”60岁的钟阿姨感慨道。为了照顾婆婆,2024年7月,她选择从城里回村,开办了“赤土家冰”小吃店。
这个“在家门口创业”想法的落地,离不开村里四年前张罗起来的“赤土夜话”。
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周的“赤土夜话”都会聚集村领导、在地企业、乡贤、普通村民等各方主体,共同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对接资源。起初“赤土夜话”比较常规,主要讨论村里摸排好的普遍需求,近年来则更精准聚焦于村民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是谁想学摄影、或是开网店,“赤土夜话”就能及时整合资源,针对性召开专场讨论,切实帮助村民把一个个“好点子”变为现实。
“开心婆婆”西鼓队成为赤土社的一张名片。 赤土社 供图
“赤土家冰”的门面设计,就是“赤土夜话”的落地成果之一,钟阿姨主动找到村委,通过“赤土夜话”平台,很快就对接到专业的团队、做好了规划设计。
同样在“赤土夜话”上萌发想法并得到支持的,还有在网络上出圈的“开心婆婆”西鼓队。
2021年7月,村里蒋万丹、苏百支两位婆婆提出重振西鼓队的想法,这一队伍已停办多年,许多队员如今已平均70岁,技艺也生疏甚至遗忘了。村里通过“赤土夜话”平台,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的指导老师。
这支时隔20年重建的队伍,很快成为婆婆们重要的精神寄托,经常活跃在村里村外的大型活动上,更因其活力和风采在网络上意外“出圈”,成为赤土社的一张闪亮名片。
赤土社锦熹陶瓷博物馆展出的一件陶瓷作品。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村民们踊跃参与下,赤土社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企业来了,商家来了,在外经商的村民也回来了。村里不仅有了锦熹陶瓷博物馆,还涌现出汉服妆造体验店等丰富多样的新业态,为村庄注入了全新活力。
与赤土社的改变一样,海沧众多乡村、社区的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并不只限于设施建设,更将重心聚焦在了群众的精神需求上。
比如,除电影院免费开放外,在“百姓院子”里,还有闽南老街展厅、科普长廊、文创多功能活动区等,附近的老手艺人也经常来这里展示自己的技艺。
老旧民宅变成村里的“诗和远方”
乡村变美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这些升级的乡村空间与新业态,也悄然成为城市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吸引着许多城里人在海沧放慢脚步、体验另一种生活节奏。
这里,不再是他们匆匆路过的风景,而是能找回久违“乡土情”和“松弛感”的所在。
过坂社区为城市游客打造“诗和远方”。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一抹清香”茶苑主理人李娟正是被这种魅力所吸引的代表。
2021年,她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携全家从城市迁居过坂社区,经营民宿及茶饮,自此扎根乡村。“我对农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一直向往着有天有地、有院子的生活,现在终于实现了。”李娟如是说道。
更令她欣喜的是孩子的转变,“我小儿子已经把民宿当成了家,他刚到村里时白白嫩嫩的,又非常腼腆,一看就知道是城市来的;现在他和村民熟悉了,在村里到处跑,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茶苑”所在原本是一处村民老宅,日常堆放杂物,也散养家禽,不仅没啥经济效益,还影响了村容村貌。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铺开,村里闲产经过修缮改造后得以盘活。老宅旁的仓库,改造成了共享餐厅;脏乱差的牛棚,变身为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的几畦菜地,则以后花园的面貌全新登场。越来越多的“李娟”们在此汇聚,毕业的大学生带着理想来村里创业,做起了扎染坊;外地退休老师带着母亲,长期住在村里休养,享受退休生活……
作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社区,过坂社区还持续升级公共空间,建起了老年学堂、小人书博物馆、共享茶室、书院、老人活动中心等,长期开展读书会、亲子活动、暑期班、文艺汇演、庙会等活动。
过坂社区建有小人书博物馆,也是村民们阅读的好去处。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如今,这里成了周边地区游客节假日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可以举办沙龙、茶话会等多种团建活动。城市居民纷至沓来,在乡村里寻找慢节奏的惬意、新奇的体验和文化的滋养,村民家门口带着泥土味的乡村文化,成为城市居民新鲜的“精神大餐”,满足着他们对“向往生活”的想象。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新生的特色业态,不再仅仅是本地村民的福利,更成为一张张引客下乡的“金名片”。海沧的乡村,正成为城乡融合、共享美好生活图景的新热土。
海报设计 郑达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