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秒1120立方米降到711立方米,密云水库如何有序泄流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08-07 1 0

密云水库当前仍处于泄流状态。上一轮极端强降雨天气,密云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6550立方米每秒,超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并于7月27日15时启动泄流。8月4日起,下泄流量已从7月28日最高值的1120立方米每秒下降到711立方米每秒。密云水库目前的I级应急响应仍在持续中。

张家坟水文站工作人员正在测含沙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上游来水和不断变化的水情,密云水库的防汛调度、每次的下流量调整,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撑。8月6日,记者回访密云水库,了解水库水文监测情况。

每天接收监测数据达4万多条

“密云水库好比一个大水缸,新添的水有多少量我们必须要算出来,这样才能清楚水缸会不会满,盛不进去就得及时放水......”对于密云水库本次水文监测的重要性,张家坟水文站站长吴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暴雨中,密云水库数字孪生平台每天接收的监测数据就达到了42000多条,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感知雨情、水情和工情。”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顾拓介绍。他口中的密云水库数字孪生平台,即在数字世界打造“一模一样”的密云水库,该平台不仅能传输监测的相关数据,还能依托模型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本次暴雨中发挥了作用。

40个雨量站,2个水文站,还有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雷达流量计等设施设备进行水位、流量及工程巡视检查,同时捕捉数据,为防汛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顾拓介绍:“通过这些研判分析,从总体上看,目前所有水工建筑物运行状态良好,密云水库坝坡稳定、泄水建筑物闸门稳定,各个建筑物周边的山体未发现滑塌、裂缝、变形等现象。”

自动监测设施被冲毁后转人工实测

清水河是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的一级支流。7月28日凌晨,工作人员发现,前方探头看不到了,提前布置好的传感器可能也已被洪水冲毁,这导致现场数据无法回传,“千里眼”无法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人工勘测。

左丰收是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潮河管理所所长,28日一早,他们一行4人就前往清水河。途中,瓢泼大雨不断倾泻,还碰上了山体落石和路面塌陷,2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不敢提速,开了1个多小时。

左丰收回忆,到了现场,由于水位飙升,洪水已快把桥墩淹没,水流也十分湍急。他们走上清水河桥,用电波流速仪直接监测水面流速,再根据河流断面数据测算出流量。28日清晨,清水河流量达到2200立方米每秒,10分钟后,又测得洪峰流量达2800立方米每秒,工作人员将一手信息及时传递给后方。“只有掌握水库上游流量、水位上涨速度,才能为水库拦洪提供科学支撑。”

工作人员冒着风险记录数据

白河是密云水库上游主要入库河流之一,这里的张家坟水文站是密云水库水位监测的“前哨”。在缆道房后面,一块石碑上标注了张家坟水文站1998年实测的最高水位,那时的洪峰流量为2600立方米每秒。7月27日凌晨,该水文站监测到白河438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刷新了这一27年的纪录。

监测到这一数据的,正是张家坟水文站的监测员张伟童、张宇航等人,这是他们冒着危险实地踏勘到的。

“头一次见这么大的洪水,但师傅也没教咱们往后退。”从26日晚上开始,张伟童就穿戴好救生衣、救生绳,拿着对讲机、笔、本、手电,赶往白河河边根据水尺读水位,人工和自动监测设备相互校核,用对讲机半小时汇报一次。后方会议室里,张宇航则将前线数据整理上报。“上一个数据还没整理完,下一个数据又来了。”两组人马相互配合,记录下洪峰来临前后的洪峰涨落全过程。

强降雨及洪水导致电、网、信号都没了,他们只能用自备发电机发电。

8月6日,当记者再次探访这一观测点时,白河依然水流湍急,不少树木已倒伏岸边,平道被冲成水沟,自记井房也被冲毁。张伟童回忆,眼见水涨得特别快,水流还很急,水已没过腿肚,但为了保证水位监测的连续性,需要一直冒雨在岸边蹲守,直到天亮后下一班组来接班。最终,他们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极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