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东海的浪花真的会唱歌吗?”云南金平的彝族女孩小玺攥着蜡笔,仰起的小脸是梯田泥土的褐色。实践团的小老师蹲下身,把一张印着蓝鲸的明信片铺在课桌上:“不仅会哦,它们还会把海边的故事,带到云雾缭绕的山尖尖上。”
2025年7月,当东海之滨的青春热忱跨越山海,与西南边陲的蝉鸣共吟、与沂蒙老区的红土相遇,上海海洋大学“童心向未来”实践团以教育为桥,将课堂置于梯田与云雾之间,赴云南金平、山东临朐与上海片区,开展为期两周的主题实践活动,书写了一段跨越山海的育人篇章。
依托国家对口帮扶政策的东风,上海海洋大学精准对接山区儿童“拓展视野”与“文化认同”的需求,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四进云南对口帮扶、二进山东创新协同,至今已谱写四年教育篇章,服务总时长超920小时。本次活动,实践团继续深挖需求、再做创新,将“文化传承+知识拓展+能力培养+心理健康”四大核心融入山海之间,推出“德、智、体、美、劳、心”六维育人系列课程,为乡土教育注入青春动能,实现育人效果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花样课堂“玩”转成长:寓教于乐让知识传递充满活力
在金平二小,实践团围绕“沪滇连心,筑梦童行”主题,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打造涵盖民族文化、海洋科普、财商启蒙等五大板块的60课时课程。在临朐县蒋峪小学,实践团以“情系沂蒙,智启未来”为主题,通过30余节课程构建“政产学研社”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联合地方政府、公益组织、企业资源,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范式。在上海,海曼艺校与赵巷镇崧泽学校的课堂以“认知-溯源-拓展-实践”为主线,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闭环。
多样化课程由此成为政策温度的具象化。财经课里,粮票与土地变成解谜的钥匙;心理课中,情绪九宫格画出晴雨,纸飞机载着心事飞向风里;ip课上,不织布裁出的彩衣,缝进了对自己民族的骄傲;财商课里,古今货币在掌心流转,本利计算迸发思维火花。海洋文化课是打破山区儿童认知壁垒的最好诠释,鱼拓画、贝壳画等多样内容,让被山雾环抱的他们得以看到海洋的辽阔。民族纹样课是提升少数民族儿童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孩子们用线条勾勒祖灵图腾,60余件纹样书签、帆布袋上的纹路、拓印出的螺钿镶嵌、簪花之美,让文化自信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温度。
多维育人:集中授课托举完整教学体系
实践团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平台,以连续两周的集中时段为基础,搭建完整的育人体系,覆盖文化传承、科学普及、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各维度下进一步细化具体教学内容,通过逻辑关联构成“认知启蒙-深度体验-实践运用”的闭环教学链条。
集中化的时间安排保障了教育过程的连贯性,有效规避了断续性教学的局限性,使知识传递呈现系统性特征。孩子们在持续引导下实现认知的逐步深化,前期所学内容能在后续实践中得到巩固与拓展,避免因时间间隔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一模式促使支教活动从碎片化的知识输送,升级为全方位的成长培育,充分彰显了教育平台的完整性与高效性,助力受教儿童在集中化教学周期内实现显著的能力提升与认知拓展。
“山知道我们,海记得我们,童心向未来,我们共赴山海。”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温暖的精神接力——让云滇孩子的视野越过山峦,让老区少年的梦想接上翅膀,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文化传承的脉络里,悄悄写下高校的温度与青年的担当。实践团举教育之炬,以青春为火,点亮了乡村教育的星点希望。而那些播撒在童心间的自信、创新与家国情怀,也让青年学子在读懂乡土中国的过程中,读懂了责任与成长——这便是教育最美的模样:既育新人,更暖乡土。
(原标题为《这个暑假不一般!上海海洋大学实践团让山区小学课堂“活”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