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从电池能量密度方面看,车规级的顶点只是航空级的起点。”
近日,正力新能(03677.HK)航空动力电池系统随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下称零重力)旗下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并开启批量交付。当日,正力新能总裁陈继程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针对航空电池做出了以上描述。
陈继程进一步解释称,对于车用动力电池而言,目前业内最高能量密度水平约为300 Wh/kg,续航可达1000公里,已经完全够用。然而,对于飞机动力电池来说,320 Wh/kg的能量密度也只能算是一个起点。
在航空应用场景中,飞机克服重力升空、航行需要耗费巨大能量。电池的能量密度直接决定了其单体重量,能量密度越低,重量越高,消耗的能量也更多。因此,航空电池必须在尽可能轻的重量内,储存尽可能多的能量。
业内目前普遍将400 Wh/kg的电池能量密度,视作航空电池被大规模应用的一道分水岭。这一能量密度约为常规车用动力电池的两倍,能够支持电动航空器开启成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航局在去年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加快布局新能源通用航空动力技术和装备,推动400 Wh/kg 级航空锂电池产品投入量产,实现500 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应用验证。
不过,现阶段,国内航空电池的能量密度距离400 Wh/kg仍有较大差距。
在车用动力电池赛道愈发拥挤的当下,锂电池厂商陆续切入航空动力电池领域。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欣旺达(300207.SZ)、亿纬锂能(300014.SZ)、孚能科技(688567.SH)、中创新航(03931.HK)、正力新能、比克电池、力神电池、凌顶能源等多家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布局航空电池。
然而,大多企业推出的航空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都在300 Wh/kg上下。
正力新能成立于2019年,主营业务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及销售。其中,动力电池业务占正力新能营收的九成左右。
正力新能在2021年正式立项航空动力电池,并在2023年发布首款航空电池产品。据正力新能首席产品官于哲勋介绍,正力新能航空电池可适配包括固定翼、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在内的多种构型电动飞机。
倾转旋翼通常被视作最具发展潜力的电动飞机构型。其是一种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融为一体的新型飞行器,既具有普通直升机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的能力,又具有涡轮螺旋桨飞机的高速巡航飞行的能力。
由于倾转旋翼飞机垂直起降等特点,其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更为严苛。
陈继程指出,即便用目前行业内最顶尖的动力电池搭载倾转旋翼飞机,也只能支撑20-40分钟的飞行时间,“飞不远的同时,也难以形成商业闭环。”
因此,在他看来,未来倾转旋翼飞机可能不仅仅使用纯电这一种的驱动方式,还可能需要运用到电池+氢燃料的混合驱动方式,以此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目前行业也在对该技术趋势进行研究。
正力新能此次实现量产交付的,是其今年发布的第二代“三高一快”电芯,采用双重半固态技术,能量密度超320 Wh/kg,飞机充满一次电后的航时可达2.5小时,航程接近300公里。
正力新能首席科学家江柯成表示,在低空经济迫切需要商业化破局的当下,正力新能与零重力的纯电动+固定翼的合作方案是一个兼顾可量产和商业价值的方案。
据陈继程介绍,除能量密度外,航空电池还对安全性能、倍率放电能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且需要电池同时具备极速快充性能。这些性能要求共同组成了正力新能提出的“三高一快”概念。
对于航空电池当前的市场规模,江柯成表示,客观讲,目前该市场的规模并不大,“它仍处于婴儿期,我们更关注的是未来产业带动效应和技术引领作用。”
江柯成表示,现阶段正力新能布局航空电池,更看重的是航空动力电池在技术品质以及公司品牌形象上的助力。
“一旦商业闭环形成,产业化速度将远超预期。”陈继程对航空电池市场的未来如此预计到。
零重力联合创始人石红在当天的活动现场指出,未来随着航空产业新能源化逐步形成市场规模,航空动力电池系统每年需求量将不低于百亿级。零重力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主要从事新能源航空器整机研制。
据《华夏时报》援引深圳汽航院院长张瑞锋的预测数据,2025-2027年,航空动力电池应用场景以无人机物流、观光游览等为主,需求规模约50亿-80亿元;2028-2030年,随着载人eVTOL逐步商业化,航空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2030年后,随着“氢能-锂电”混合动力技术成熟,航空动力电池市场可能进一步扩容,整体规模有望超千亿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