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逝世60周年|他重新定义了现代建筑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08-27 4 0

毋庸置疑,勒柯布西耶(以下多简称“柯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甚至把“之一”去掉,想必许多人也不会有意见。就像卡夫卡重新定义了现代小说,T.S.艾略特重新定义了现代诗歌,勒柯布西耶重新定义了现代建筑。同为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深受柯布“功能至上”理念的影响,发展出“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将柯布视为一生的偶像,不但被其超前的建筑理念深深影响,甚至终生佩戴其同款圆形黑框眼镜;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同样是柯布的死忠粉,他早年在地摊上偶然读到柯布的建筑论著,顿时如同被电击一般,后远赴巴黎渴望见到柯布本人,令他终生遗憾的是柯布已于一个月前仙逝。据说,他后来养了一条小狗,名叫“柯布西耶”。

事实上,建筑师只是才华横溢的柯布的众多身份之一。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城市规划师,一位每天坚持作画的画家,一位品位不凡的家具设计师,一位不拘一格的雕塑家,一位将直角哲学融入自然的诗人,一位有着高度理论自觉的作家。当然,以上这些依然不足以概括这位现代主义的代言人。从更加宽广的视角来看,柯布还是一位东方文化的痴迷者,一位让人又爱又恨的控制狂,一位让爱因斯坦欣赏的理论家,一位与母亲无话不谈的儿子,一位将马丁岬视为毕生最爱的隐士,一位风流成性的情场浪子……或许,建筑只是他实践自己艺术理念的某种载体,正如他在其他层次的孜孜探索,而柯布也多次声称“我是一位艺术家,而不只是一名建筑师。”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柯布就是现代版的达芬奇。

勒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

1928年秋天,一封设计介绍函抵达了位于巴黎塞夫尔大街35号的柯布事务所——这个1913年创立的事务所当时在巴黎已很有名气,即便没有像它后来那般享誉世界。信的主人是贵族出身的萨伏伊夫人,嫁给财力雄厚的保险大亨皮埃尔萨伏伊后,她对周末别墅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栋临近乡村俱乐部的别墅可以为参加方兴未艾的高尔夫运动提供极大便利。信中所附的任务清单有一长串功能要求,但柯布似乎只听进去了皮埃尔的一句话:在完成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房子的模样。

柯布事务所同时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项目,从家居设计到大型的城市规划方案,从住宅到公寓,还有其他一些类型,以及不少贴着“未实施”标签的夭折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只有私人别墅是赚钱的,是事务所的经济来源。从1905年在家乡拉夏德芳设计第一座别墅,柯布已经完成了15个别墅设计——每个都是混凝土结构,矩形外观,刷成醒目的白色,配上纤细的黑色金属窗框的带状窗子,集朴素与优雅于一身。渐渐地,他把自己推到了让所有零售商都妒忌的位置:柯布的东西,人人都想拥有。

在此之前,柯布完成的最重要建筑作品是1923-1925年间设计的拉罗歇别墅,这位来自巴塞尔的银行家有着大量的艺术品收藏,亟需一所房子来妥善保管这些珍贵藏品。别墅的室内设计令人印象深刻,柯布首次采用了“多色”尝试,以凸显或削弱不同空间的体量感,配合弧形展厅他开创性地设计了标志性坡道,目的是为了让主人更好地欣赏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这一手法多年后将出现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37)中。拉罗歇别墅项目出现了墙壁泛潮、供暖不足、采光不足等问题,但在柯布眼里,一面偶尔泛潮的墙壁又算得了什么?他脑海中不断翻涌的是如何把整个建筑学推倒重来。

拉罗歇别墅内部

1926年,柯布在三年前发表的《走向新建筑》的基础上,提出了革命性的现代建筑五原则。首先是底层架空,将地面留给花园或公共交通,让空气流通起来。第二是水平屋面,为房屋提供一个额外的花园或室外聚会场所,抛弃斜坡屋顶就像一个艺术宣言,只保留最基本的线条,去掉所有的装饰。第三是自由平面,按传统原则,不同功能的房间彼此隔绝,柯布称其为“瘫痪平面”,他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承重结构将位于周边的一圈,内部空间由此彻底解放。第四是自由立面,底层架空柱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把立面解放出来,让它变得平整又光滑,同时导出最后一个原则——水平带状长窗,让光线无阻碍地倾斜到室内,并为使用者提供全景式的宽广视野。

这就不难想象,萨伏伊夫人递上介绍函的那一刻柯布的内心活动。是的,他想按照自己提出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完成一件震惊世界的艺术品,尽管夫妇俩要的只是一座靠近高尔夫俱乐部的乡村别墅。从一开始,柯布就以一种展演性的体验来构思这座建筑,每次转身都伴随着惊喜,古典法则在此没有容身之地,厨房、餐厅和起居室相互敞开,从外到内,这些空间完美地贯穿在一起,水平带状的窗体框定了户外的树木和草地,观赏窗外的景色就像到美术馆欣赏名画。同时,柯布使用在拉罗歇别墅用过的建筑配色系统,他深信色彩会改变空间,这一理念在他20多年后完成的另一件代表作——马赛公寓(1952)中延伸到了外墙设计。最后,他为所有房间配上了泛光照明系统,让光线柔和地洒满室内,这是轨道照明的先声,日后将成为室内设计师的常用手段。

萨伏伊别墅

在经历了千难万险最终完工之时,萨伏伊别墅成为了柯布的雅典卫城,他深信自己完成了一件真正的杰作。如每个人所看到的,萨伏伊别墅预言了20世纪余下岁月建筑学的走向——它的照片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登上各大杂志和书籍的封面,成为对“现代”一词的准确定义,就像柯布在《走向新建筑》中的自问自答:

情感从哪里来?从清晰元素间的特定关系中来:圆柱体,平坦的楼板,平坦的墙壁。它来自组成场地的事物间特定的和谐。……在艺术作品中,清晰的表述至关重要。清晰的表述,能够赋予艺术作品一种鲜活的统一性,也能赋予它一种清晰的态度和清晰的个性:这一切都是纯粹的思维创造。唯有诗意的情感存在,建筑才存在。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

20世纪50年代是柯布创造力的井喷时期,从化腐朽为神奇的马赛公寓,到惊艳世界的朗香教堂(1955),从仅有13平方米的世界遗产“Le Cabanon”(海滨小屋,1952),到实践“可生长美术馆”理念的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柯布用一件件杰作震撼着整个世界。不过在他心目中,或许所有这一切都比不上主掌印度新城昌迪加尔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这个宏伟的城市规划项目可以尽情挥洒柯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将他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理念贯穿始终。当1951年初印度航空的飞机在喜马拉雅山脚的平原上空优雅地侧身转弯,并最终缓缓降落在这片南亚次大陆上时,64岁的柯布正在抵达他毕生的梦想之地。在此,他将在一块白色的土地上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理想中的城市。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原本只是印度军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现在却抵达了权力的巅峰。在他治下,印度从英国手中获得独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长达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后,尼赫鲁要和印度人民一起建设民主制度,把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度之一带入现代世界。就在飞机上看到的那片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平原上,尼赫鲁有机会建造一座新的城市,取名“昌迪加尔”,他明确不要新古典主义或布扎的宏伟壮丽,必须是现代主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一座与殖民时代彻底一刀两断的新城,由此来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宣示这个国家的新生。这位新总理邀请柯布来玉成此事。

当尼赫鲁派出的使节抵达巴黎赛夫尔大街35号时,柯布的内心既平静又兴奋,就像他推崇备至的那句格言:“创造,就是平心静气,上下求索”。在命运女神的牵引之下,柯布终于有机会亲手建造一座完整的城市。很多年前,他曾在波哥大、里约热内卢和阿尔及尔追求梦想而屡遭挫折,没有人懂得他那现代主义原则统领下的城市之美。四十年来,柯布不断提出新理论,从“明日城市”(1925)到“光辉城市”(1933)再到“美丽城市”(1951),他头脑中关于城市的种种构想,终于可以在一张白纸上全面挥洒,就像他的画布上的一个白日梦一般。在此,柯布将再次展现其极致的理性与诗意的情感之间毫无违和的奇妙融汇,从萨伏伊别墅到朗香教堂,他无数次经历过这个紧张的创造性过程。

在整体规划上,柯布制定了严格的网络系统——可以说是南亚次大陆上最有序、最理性的城市网格。到处都是方块街区和笔直的林荫大道。这套网格系统包括47个街区,每个街区都有足球场那么宽,内部有横9排,纵5排的房屋。这也是柯布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大规模的黄金比街廓。为了体现这个规划系统的秩序感,所有街区都将采用数字来命名,所有19世纪繁琐的命名方式全部被抛弃,人们只需要简单地说:我住在15区。城市功能也同样按照行为方式划分:公共机构区、商业区和住宅区。每个街区都散布着花园,主要的城市休闲区域甚至还有一个人工开凿的苏赫那湖。

不过,真正任由柯布的个人想象力尽情喷薄的地方,乃是行政中心建筑群,主要包括秘书处大楼、议会大厦和大法院。其中,议会大厦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它的正面有一排壮丽的混凝土伞状雨棚,截面形状让人联想到牛角。在屋顶的正中央,一个抛物线型、顶部倾斜的混凝土塔覆盖之下,是主要议会大厅的所在。其冷却塔似的形状,来自柯布小时候在拉夏德芳看到的农舍烟囱。建筑前面的大水池反射着建筑沉稳厚重的纪念性体量,与远处气势磅礴的山水珠联璧合。已过耳顺之年的柯布在信中向无话不谈的妈妈炫耀:“这是一场建筑的交响乐,完全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走向新建筑》

有意思的是,柯布特意撰写了这座新城(将之取名为“美丽城市”)的使用说明书分发给居民,他想“让当前和未来的昌迪加尔公民知晓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从而自觉担当起城市捍卫者的自觉”,在此,他郑重地写道,这座城市“是按照人体比例来设计的,它让我们与无尽的宇宙和广袤的自然保持亲近。”然而,再多的规划也无法应对后来人口剧增的残酷现实。昌迪加尔的很多规划如今看起来都不太完美,人们抱怨街道过大过长,而秘书处大楼的办公房间太热,让人们对夏季望而生畏。尽管如此,昌迪加尔仍是不可超越的杰作,它为一个长期混乱的国度奠定了秩序的基石,并让从希波丹姆斯到达芬奇再到塞尔达的延续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史在20世纪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公布,为了纪念柯布“对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贡献”,将其17个著名建筑作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建筑界的首例,昌迪加尔的首府建筑群正是其中之一。

人生设计师

窃以为,在“十项全能”的艺术家形象的背后,柯布还有着一个更为隐秘的角色——人生设计师。这个角色不仅对他从建筑师到公共演说家的所有身份影响深远,甚至包括他的死亡,乃至他的诸多身后事。1887年,柯布出生在一个仅有三万人口的拉夏德芳,本名夏尔-爱德华让雷内,这个以钟表业闻名于世的瑞士小镇以一种特有的精确文化,为爱德华的血液中注入了高度的秩序感,以及对细节的极致把握。1906年,他听从恩师莱普特拉涅的建议,离开小镇开启了长达数年之久的跨国游历,并在一次又一次情感与理性的双重激荡中不断确立自我。直到1920年定居巴黎时,爱德华决定将祖父的名字Lecorbsier改造为Le Corbusier。就此,闻名后世的勒柯布西耶正式诞生。

1926年,在给朋友的私人信件中,柯布几乎和盘托出了改名背后的隐秘初衷:“勒柯布西耶是一个假托,他投身于建筑,无关其他。追求公正不偏的见解,没有权利背叛与妥协。他是一个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的独立实体……”是的,这是柯布为其在建筑界立身刻意打造的全新形象,以保持自身在业内的独立人格。为了配合这一建筑师形象的塑造,柯布还设计了时尚达人的造型:光洁不染的发型、经典的黑框圆形眼镜、别致的蝴蝶领结、优雅得体的黑色西装,以及胸口插着的永远平整的白色方巾。同时,他又写道:“而夏尔-爱德华让纳雷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拥有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经荣光之巅与至暗时刻。他会画画。虽然不是画家,但他对绘画热情饱满,他不停地画着,是一名业余画家。”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

就此,柯布开始自如驾驭这两种看似矛盾甚至分裂的人格。是的,这位天才建筑师也是自我设计和宣传的大师,在自我提升、公共宣传和思想传播方面,他无师自通,见识过人,并敏锐地洞察到一个广告、传媒和影像的新时代将全面到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柯布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亦即现代建筑五原则,从自由平面到开放空间,就是一次绝妙的表演,他将拗口的建筑学概念转化为汽车保险杠标语一般简洁而有力的广告语。不止于此,柯布对人造环境的探索可谓包罗万象,从不局限在建筑范畴内,还涵盖了交通、经济、政治、家庭功能、公共卫生、社会住房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广阔领域,并创立了一系列概念和标准。在创造概念方面,柯布的才华几乎是无人能及的。

这种对个人公众形象的刻意经营,让柯布在设计领域的全部成就都按照他事先预定的形式被人们所了解。就像一位总统候选人要早早考虑自己的图书馆里该放些什么书,柯布也早就开始琢磨如何将自己的作品、草图、信件、方案找一个特定的地方妥善保管。1949年,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浪迹的-高利大街24号(以及塞夫尔大街35号的地下室里),我留有大量档案,包括各种东西:绘画、书稿、笔记、游记、影集,等等。我不希望它们某天被流氓劫掠一空,或者部分被毁,那将使之大为逊色,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完整性。”就这样,在生命的最后15年中,柯布不断构思并完善以自己名字冠名的基金会,所有细节面面俱到。对此,73岁高龄的柯布在1960年1月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声明,为防止不幸与意外的发生,我将全部所有托付于一个管理机构——勒柯布西耶基金会,……它将成为一个精神性的机构,意即,一个人毕生事业的保持和延续。

一生中,柯布曾无数次地重返他心中唯一的温柔乡——马丁岬,那个道路尽头昏昏入睡的小城,人在那里,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一顿简单的午餐和一场甜美的好梦。对于柯布来说,没有比这里更好的终老之地了。在晚年的信件中,柯布经常谈起人终究会死去这件事。他说,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是积极的,那么死亡对他而言就是一件美妙的事。就像他在一生中与无数人产生龃龉乃至争吵一样(甚至尼赫鲁最后也对他忍无可忍而退避三舍),晚年的柯布对他的私人医生雅克安德梅耶同样不以为然。当这位医生检查出柯布的心律严重失常后,力劝他不要去马丁岬,尤其不要下海游泳。然而,柯布依然我行我素,只是将游泳的量减少到每天中午一次而已。

因此,当1965年8月27日柯布在马丁岬游泳时因心脏骤停而溺水身亡,与其说这是各大新闻媒体所谓的一次意外,不如说这是柯布为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而精心设计的终局。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柯布都不允许一丝失控的情形出现。他曾不经意地跟朋友谈到,等他年事已高,不希望最终变成一个废物。而在另一次谈话中,柯布满怀憧憬地对工作室的另一位核心成员杰基索尔丹(后来成为哈佛大学设计系教授)说道:“在大海中游泳,迎着太阳死去,是多么美好的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