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面向更多的短期波动和更大的外部压力,但也可能通向更稳固的竞争壁垒和更可持续的增长未来。
8月25日,拼多多交出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成绩单。受电商行业激烈竞争以及持续加码的商家扶持影响,拼多多二季度收入增速放缓、净利润继续下滑。
财报显示,拼多多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增速放缓至7%,达1040亿元。这一增长主要由在线营销服务及交易服务收入的提升所驱动,显示出平台核心商业模式依然健康,但受外部竞争加剧及千亿扶持影响,增长节奏进一步放缓。
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至307.5亿元,拼多多的基本盘盈利能力依然强劲,利润下滑主要源于主动投入的战略选择。在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高管们多次强调“不追求短期利润”、“甘于牺牲短期利润”、“长期坚持反哺生态”。
资本市场对这份财报的反应复杂,盘前大涨近12%后又回落至接近平盘,揭示了投资者内心的变化,他们顾虑短期利润的波动的同时,认可拼多多的长期战略。
“当下,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还在持续,电商行业围绕新业态的竞争也愈加激烈,我们将继续专注高质量发展,坚持消费者导向,为产业的长足发展创造空间。”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表示,在持续加大投入的过程中,短期业绩难免会有波动,我们更愿意立足长远,把长期价值放在短期利益之前,扎实做好生态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普惠消费者。
不跟风,拼多多“千亿扶持”的逻辑与落地
今天电商行业正在快速经历路径的分野。阿里、京东、美团在各自优势基础上都想占据“快”的用户心智,而在同行纷纷押注即时零售的第二季度,拼多多却将重金投入“千亿扶持”计划,聚焦源头供应链和中小商家生态建设。
这是一条与其他对手不同的路径:拼多多绝对优势在“省”,同时追赶“好”与“多”,不赶“快”。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背后,反映出拼多多怎样的战略思考?
在拼多多对电商竞争本质的理解里,即时零售固然能够提升消费体验,但电商竞争的本质仍离不开可持续的供应链能力与价格优势。拼多多选择的不是盲目追随热点,而是巩固“立身之本”的优势,因此平台也在主动变“重“,步伐放缓。
确定了“为什么这么花钱”之后,财报中“钱都花哪去了”也可一探究竟。去年8月,拼多多在电商行业率先推出“百亿减免”惠商政策,先后推出技术服务费、推广服务费等退返权益,持续为广大商家减佣降本。
今年二季度,“百亿减免”升级为“千亿扶持”新战略,正是为了加固拼多多的基本盘——通过性价比和供应链效率建立长期用户黏性。
在拼多多的千亿扶持计划里,商家投入是核心方向。自去年8月以来,通过百亿降费举措平台为商家带来了可观的节省,为他们创新和向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创造了空间。同时,后勤保障举措大幅降低了运往偏远地区的运输成本,并使这些地区的订单数量增长了40%,注入了新的活力。
管理层在电话会上透露,平台战略并非进行宽泛的补贴战,而是将注意力聚焦在具体且有代表性的商家案例上,脚踏实地地将 “千亿扶持” 落到实处。例如优质产业带的商家、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商家,以及扎根中国的农产品商家,平台用流量优势和扶持能力,帮助优质商家脱颖而出。
在赋能产业带,助力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上,二季度,拼多多“新质供给”专项行动走访了义乌小商品、晋江零食、灌云服饰、佛山童装、威海渔具等产业带,深入了解商家需求与产业困境。
义乌小商品的白牌转型案例尤为典型。当地市场经过数十年发展,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商家陷入低门槛、低利润怪圈。拼多多对商家系统进行专项升级,为商家精准筛选出爆款潜质产品。义乌商家据此对潮玩收纳盒、微波炉加热盖、按压式冰格等小商品进行研发创新,很快实现新突破,很多单品利润实现了4至5倍的增长,为义乌小商品打开了品牌化发展路径。
在农产品上行的方向上,“千亿扶持“战略也在快速落地生根,中国经济毛细血管里的农产品都因拼多多在发生改变。4月以来,“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先后走进随州稻米、昭通土豆、昆明鲜花、商丘鸡蛋、抚州竹笋、仙桃水产、舟山海鲜、贵州刺梨等农特产区,实施定制化扶持。
位于云南昭通的乌蒙山腹地,当地盛产的黄心土豆因地理位置受限,长期只能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产业附加值低。最近几年,拼多多商家在当地开设工厂,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将昭通土豆研发成不同口味的薯片,在平台扶持下成功打开全国市场,形成“网红薯片”品牌效应,直接带动当地1.1万户农民增产增收,小土豆也能成就大产业。
拼多多发布的《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数据显示,在“多多好特产”扶持下,全国各地农产品加速出村进城,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时令水果销量同比增长51%,海鲜水产销量同比增长48%;平台农产品商家数量也保持飞速增长,00后商家数量增长超3成,无数普通人、商家和产业带的生活都因拼多多得到改善。
在消费者端,拼多多的动作是持续提升消费者体验,提供更多价值。首先,百亿补贴将持续进行,另外在今年的618购物节期间,除了国家层面的计划,平台还额外自掏腰包提供优惠券,推动了包括生鲜农产品、电子产品等多品类的创纪录销售。
转型的成效往往与短期阵痛共生,执行董事兼联席CEO赵佳臻明确表示,拼多多在过去一个季度的一系列投入,必然导致收入增速放缓,利润同比下降。他直言:“我们不认为这个季度的利润可以持续,未来的波动依旧会比较大。”这种坦诚背后,是基于长期视野的战略自信。
各业务板块的协同与坚守,用“慢”打磨出未来
除了核心电商业务,拼多多的其他业务板块同样体现出长远眼光的投资思维。
6月,竞争对手全面撤退社区团购市场,多多买菜在对手退场的情况下,快速承接全国增量,满足空白地区的消费需求。
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管理层回应了业务的最新发展情况,称多多买菜是一个比较苦的业务,确实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竞争对手选择在这个时候退出,但是我们不能松懈,而是要进一步的加大符合我们业务规划的投入,用钉钉子的精神去应对行业竞争加剧对业务造成的冲击。”
经过近5年的投入,目前多多买菜提货点已经覆盖了超过全国的70%的行政村,解决了不少地区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物美价廉商品的需求,积极推动电商普惠与消费平权。
对于备受关注的全球化业务,美国市场小额订单关税豁免政策频繁变动,拼多多同样迅速调整应对,而在欧洲、南美等更广范围的全球市场,平台则展现出更多主动的进攻性。
管理层承认,今天拼多多已渡过了初期的开拓阶段,平台欣慰地看到,其提供的商品与服务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全球消费者的积极反馈。“但我们深知,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诸多方面可优化和提升。”陈磊表示。
未来,拼多多的全球化业务将围绕“供应链本地化、服务优化、合规能力”三大核心能力持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练好内功,为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种不盲目追求扩张速度、不参与竞争,先打好基础的做法,再次体现了拼多多的长期视野,所有业务都要以率先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为目标。
作为一家起家于农产品的平台,拼多多继续加大了在农研领域的投入。7月中旬,第五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初赛正式开启,来自全球的46支团队报名参赛,呈现了AI种植、水培系统、生态育苗等多种前沿技术。在后续的决赛上,参赛团队还将带着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应用于田间地头,为农研商业化创造更大的价值。
拼多多本季的“成绩单”,是其主动战略选择的结果,即牺牲短期利润,换取供应链的强化、生态的健康和长期的价值。
在电商行业追逐一个又一个风口的背景下,拼多多展现出了一种基于长期主义的定力,不追逐风口,而是打造风口;不急于抢滩,而是深挖护城河。这种战略背后,是一种清醒的节奏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坚持核心价值,推动中国消费制造转型升级,一旦巩固了供给端的能力与弹性,未来平台模式的迭代则是水到渠成。
展望未来,管理层已明确表示业绩波动仍会较大。投资者的关注点应从单季利润,转向其生态内商家活力、农产品上行增速、核心技术能力等长期指标。拼多多的“价值投资”才刚刚进入深水区。
在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拼多多选择了长期主义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径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短期波动和更大的外部压力,但也可能通向更稳固的竞争壁垒和更可持续的增长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