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丨自闭症学生入学遭劝退?面对特殊学生不可“一刀切”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09-10 4 0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李同学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受访者供图)

9月9日,澎湃新闻独家报道了“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晚,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将协商家长意见后,邀请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如果评估认定学生具备入读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学校将尽快办理入学手续。

报道刊发后,多家媒体针对此事刊发评论。

光明网刊发评论《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暴露了多少“疏忽”》称,无论这位同学最终能否入学,这个案例都展现了自闭症孩子在生活求学上的某种现实困境。这也提醒各方,对自闭症群体正常融入普通教育体系一事,仍需要有更多的精准照拂。

评论指出,不管怎样,相关部门和学校都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妥善处理,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出路,而不是简单拒之门外。同时,此事也警示各学校和相关部门,在招收“特殊”学生时,必须事先做好相应的资质审核,在招生前就完成专业评估与沟通,明确学生是否适合入读、学校需要哪些支持,而不是等到学生满怀希望来报到时,才突然宣布拒绝。这是起码的担当,也是教育该有的人本内核。

红星新闻则在评论文章《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说好的教育平等呢?》中指出,李同学的遭遇不是个例。新闻评论区也反映了刻板印象的顽固,比如有网友就说“自闭症孩子会大喊大叫,影响别的同学”,可实际上,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等,不同的人,程度不一样,干预效果不一样。轻度的孩子,明明具备学习能力,却因为一个标签被拒之门外;重度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干预矫正和社会支持,而不是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

评论认为,要打破这样的局面,还需多方合力。制度层面,需进一步明确学校的责任,杜绝以“残疾类别”为由的歧视性拒收;资源层面,要增加随班就读的支持力量,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辅导和心理干预的能力,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求学。而就整个社会而言,需要消解“自闭症”的刻板印象,培育公众对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也有网友认为,自闭症学生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学校“也有苦衷”。还有人觉得,自闭症学生和正常学生在一个班里,很容易被轻视和欺负,不如去特教学校。对此,极目新闻的评论指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照亮人,每个人都应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涉事学校既然参与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项目,就应积极探索特殊学生与普通教学环境的适配路径,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支持,而不是用一句“怕影响其他学生”来转移矛盾,逃避责任。

“解决个案不是重点,教育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招生细则,明确学校拒收残疾学生的申诉机制和处理细则;学校应反思招生流程漏洞,建立残疾学生入学评估与支持体系;社会则需摒弃对自闭症的刻板印象,认识到融合教育对所有学生的长远价值,让包容与尊重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石。”极目新闻的评论表示。

澎湃新闻刊发的评论《自闭症孩子能读书不容易,高校莫一拒了之》指出,任何人的梦想都不该被忽略,当自闭症学生自己都发愤图强、不轻言放弃时,社会和高校也应该予以尊重和重视,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支持和保障。比如,可以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闭症学生的病情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具有安全感的环境,并配合医生提供科学干预和支持。

评论称,面对“此前未有先例”的状况,比起简单对这类学生一拒了之,推动实现“从零到一”的改变,才更显高校担当。总之,自闭症孩子能读书不容易,残疾人的教育公平千万别失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