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8万美元奖励?为什么不全职跑马?独家专访“最快护士”张水华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09-16 3 0

新京报记者 刘锦涵 郭懿萌 编导 刘佳慧 刘锦涵 拍摄 刘锦涵 制作 罗伟伟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

距离那件事发生已经过了 15 天,张水华的社交评论区依旧关闭。每次打开,私信都是 99+,无一例外,全是辱骂。

这些声音从四面八方而来,顺着网线蔓延,试图完成对她的审判。

8 月 31 日,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场上," 跑马最快的女护士 " 张水华,以 2 小时 35 分 27 秒的成绩冲过终点线,摘得国内女子组桂冠,同时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本是一场皆大欢喜的体育盛事,张水华却因赛后一段哽咽的倾诉,从冠军领奖台跌入了网络暴力的漩涡。

" 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只是调休,不是说给假。"

她的发言迅速在互联网上发酵,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有人表达支持;有人猜测她频繁调班、占用同事休息时间,借跑马拉松谋取个人利益;也有人直接以脏话辱骂,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然而,在被舆论简化为一个单薄符号之前,张水华也有着真实、多维的人生。她是一名护士,一位跑者,也是一个普通人。她的故事,远比一场纷争更加复杂。

▲ 9 月 9 日晚,张水华在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跑步。新京报记者 刘锦涵 摄

" 跑马最快的女护士 "

9 月 9 日下午 7 点,福州市的室外气温仍高达 32 ℃,空气湿度接近 70%。尽管已经过了白露节气,天气闷热一如往常。

在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操场上,不少市民正在夜跑。人群中,张水华和跑团的伙伴们一起,正按照教练制定的课表认真训练。

热身结束后,许多跑友已大汗淋漓,张水华却几乎没什么汗意。她身高一米六出头,身材精瘦,肌肉线条与皮下血管清晰可见。相比 8 年前开始跑步之前,她的体重下降了十多斤。

训练结束时,跑团队员合影喊出口号,彼此加油打气。不远处,一位正在健走的市民徘徊侧目,他觉得那位瘦小的女生很像近日新闻中的张水华。" 说话真是门艺术啊。" 他低声感叹道。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 8 月 31 日的那场哈尔滨马拉松。

在那场比赛中,张水华跑得格外投入。一般来说,张水华应在 10 公里、20 公里、30 公里和 35 公里处分别摄取盐丸、能量胶等补给。但那一次,她直到 20 多公里后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 跑得太沉浸,完全忘记了。"

比赛在上午 7:30 鸣枪开跑,张水华冲过终点时刚过 10 点。闯过终点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打破了 PB(个人最好成绩)。

赛后有人拉着张水华采访,丈夫王岢回忆,问题大致意思是:" 我们知道医护工作很辛苦,你是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在马拉松中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

没想到,这个问题瞬间戳中了张水华的泪点。她哭着说:" 我们领导说,你要参加比赛,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业余爱好,你自己去跟同事调,同事愿意调你就去,同事不愿意调你就没必要去。所以我这次跑哈尔滨,我一直在心里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我自己能拿全国第一,希望能够证明自己。"

整条视频超过两分钟,她把马拉松比作高考,表达了自己认真备赛、强烈渴望参与的心情。在流传最广的 20 秒中,那句最受争议的话也被完整呈现出来," 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只是调休,不是说给假。"

▲一些马拉松奖牌被王岢与张水华放在洗衣店的杂物篮里。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摄

舆论漩涡中的张水华

王岢是在当天中午一两点开始意识到不对劲儿的。视频发布初期,评论中正反声音各占一半,但到了傍晚,事态迅速升级。大量自媒体转发视频,网友纷纷评论 " 这一波站领导 ",也有人开始搜索张水华的个人信息,辱骂她与她代言的运动品牌 361 。

当晚,张水华还沉浸在刷新个人 PB 的喜悦中,直到吃饭时丈夫和朋友告诉她,她才知道网络上的讨论。

有网友评论:" 跑马拉松的钱装自己口袋,麻烦却留给医院同事。" 也有人吐槽她道德绑架:" 其他护士的时间不是时间吗?人家没有家庭孩子吗?别人帮你一两次是情分,没义务为你的爱好买单。"

张水华此前的一些言论也被扒了出来。3 月 9 日,刚跑完南京浦口马拉松的张水华因身体不适仅获女子季军。社交平台上,留言劝她 " 好好休息调整一下 ",她回复说:" 天天休息,我都快抑郁了。"

这个截图广为流传,许多网友认为她 " 天天休息 " 是以同事替班为代价的。然而对张水华来说," 休息 " 指的是停止或者少训练。

一些无法核实的声音也使争议进一步复杂化。在社交平台上,有人亮出手写工牌,自称曾在张水华所在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附一医院)医院实习规培,听闻张水华曾欺负同事三年,为参赛将大量护理工作外包给同科室护士。

但这个工牌仅手书 " 福建医科 " 的字样,且与多位在附一医院工作的医护提供的实习生证件不一致。

除那段言论本身,许多网友质疑张水华拿到了 8 万美元(税后超过 40 万元)的奖励——哈尔滨马拉松组委会规定,全马的男女组第 1 名各自可以获得税前 8 万美元的奖励,前 8 名奖金依次递减。

据世界田联官网,在女子组里,张水华虽为国内冠军,但总排名位列第 9,没有奖金。

虽然张水华在外人面前说," 网暴对我几乎没有影响。" 可实际上,当看到不实指控和恶毒咒骂,她仍会截图发给丈夫。

许多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得知后,也发来消息安慰她,劝她别被这件事困住。有医院领导留言:" 亲爱的,这次跑马碰到生理期,身体消耗大,明天你再休息一天吧,好好补补营养。" 另一位医院领导说:" 我们都很爱你,也都在助力你。你近期不要因为舆论给自己压力,一笑而过,把答案交给时间,保持热爱,向前奔跑!"

也有同事善意提醒:" 听说最近科里电话被打爆了,大家担心你的人身安全,你不要穿那种运动服,穿常服,戴个帽子口罩来上班,裹严实点儿。运动装识别度太高了,看背影都能认出你来。"

王岢不愿就这样沉默。9 月 2 日晚,他将此前接受新京报采访的视频发到了社交平台里,那是他注册后的第一条内容。视频中他解释了妻子采访时想表达的原意,公开了真实的排班表。

他放开了评论,信息铺天盖地涌进来。理性的批评他会回复,粗言秽语的谩骂他选择忽略。那一夜他回复了大约一两百条评论。

▲一位同事给张水华留言。受访者供图

" 那些言论确实欠妥 "

张水华练跑步的时间其实不到 8 年。2017 年底,26 岁的张水华在一场越野赛做志愿者。她感觉,那些跑者的状态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他们看起来精神焕发,积极向上,所有人都很兴奋。" 张水华很羡慕这种状态,于是开始尝试跑步。也是在那段时间,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王岢。

最早发现她天赋的是丈夫王岢。2019 年,他发现妻子几乎没怎么训练,就能达到马拉松中小比赛前 10 名的水平。

普通人静息心率范围是 60-100 次 / 分,张水华以前不跑步时,静息心率只有 40 次 / 分,现在经过训练能在 30 次 / 分,这证明她的心脏泵血能力强;她的血压范围在 40-80mmHg,收缩压相当于普通成人舒张压的状态,这么低的血压,普通人需要吃升压药,不然会头晕,但她没有任何症状。" 这和专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很像 ",王岢说。

相比团队里其他女性跑友,张水华的上半身很轻,脂肪极少,而下半身的肌肉发达,这让她跑起来更轻盈。跑团集体跑 8km 的时候,几乎所有跑友都会在中途喝水,但她一口水都不用喝,身体消耗少。

" 这就是天赋。" 王岢不希望这种才能被埋没,也希望妻子遇到喜欢的事情就认认真真去对待,所以他愿意给她解决家里的后顾之忧,成为她的教练、陪跑员、经纪人。洗衣做饭带孩子,他都愿意去给她兜底;报名买车票也是他来做,只愿让她安心完成自己的爱好。

在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张水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3 年哈尔滨马拉松,她刷新个人 PB,冲进了 "240" 的大关—— 2 小时 40 分钟,意味着她达标了国家马拉松女子运动员健将级别。

成绩出来后,医院官号发布了推文,推文中描述:她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也是一个乐观向上、酷爱运动的女生。从 2018 年开始,她参加了全国大大小小几十场比赛,成了赛场上的一匹 " 黑马 "。刚开始跑步时张水华也感到吃力,但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的护士精神推动她坚持下去。

2023 年接下来的几场比赛,她发挥稳定,屡次斩获桂冠。也正是这样的成绩,她成了运动品牌 361 的 " 签约精英跑者 "。

但这种状态在 2024 年没有持续,福州的夏季漫长又潮湿。高温高湿下跑步,跑者的身体状态直接影响了心态。张水华想过弃跑,甚至也付出过行动。

2024 年夏天,她硬逼着自己两三天没有跑步。她的状态变化,王岢肉眼可见——她不爱说话,容易生气,天天板着个脸。

有跑友形容,跑步的感觉很上瘾,生理和心理都依赖之后,突然停止会有 " 戒断反应 "。很多马拉松跑者在刚跑完 42 公里都会发誓再也不跑了,结果下个月又报名了。

恢复跑步的那天,她没有和丈夫说,换上衣服和跑鞋,自己一个人骑着 " 电驴 " 来到体育场。情绪没有太大的缓解,直到决定去跑沈阳马拉松。" 在有了目标后,按照规律训练,收获阶段性成果,成就感的满足会让人得到快乐。" 王岢说。

就这样她一直以各项马拉松比赛为节点,保持着训练。但在今年上半年,由于消化道出血,她的状态依旧低迷。直到 4 月,身体问题解决了,她与丈夫决定好好训练。

福州的夏天就像个蒸笼,张水华已经坚持了 4 个月,王岢担心她再多坚持一两个月,会崩溃,甚至再次厌跑。哈尔滨马拉松是今年下半年第一个启动的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虽然天气和跑道都不是最佳的,但这无疑是检验阶段性成果、鼓劲儿的好机会。

" 在付出了巨大努力的情况下,张水华太希望证明自己。她想宣泄情绪,表示自己的辛苦,获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王岢知道妻子的真实意图,但他必须承认的是," 那些言论确实欠妥。"

▲事件过后,张水华在附一医院正常工作。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摄

" 干脆辞职,全职跑马吧 "

视频的评论区里,被反复提及的一条是:" 干脆辞职,全职跑马吧。"

夫妻俩确实讨论过这个话题。" 从现实角度看,张水华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的赞助费用,尚不足以支撑日常生活,仅能覆盖参赛成本并略有结余。" 王岢说。这也正是许多跑马者都有本职工作的原因——如果达不到全国顶尖水平,跑马是一项很难养活自己的职业。

更何况,马拉松并非稳定且可持续的职业选择。一次流感或轻微受伤就足以影响跑者数月的状态,而更严重的伤病甚至可能终结整个职业生涯。谁也无法预料,意外会在何时降临。

在王岢看来,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张水华喜欢护士这份职业。2020 年疫情全面暴发后,各省抽调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张水华很早就主动报名,成为福建首批支援宜昌医疗队的成员。

首批医疗队接管了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病区,休息时张水华会给丈夫打电话报平安。提起这段经历,王岢依然心有余悸," 就怕她回不来。"

后来张水华备考主管护师职称(中级职称)时,因为要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王岢见到张水华将近半年时间都没有跑步,全心备考。" 在她心中,一直有孰轻孰重的判断。如果真到了在工作和跑步之间选择其一的地步,她将毫不犹豫选择工作。" 王岢说。

很多人质疑她经常跑步,哪有力气上班。在张水华看来,跑步并不影响工作,反而让她的状态更好。所以她常把训练放在上班前,这样上一个通宵班也不困。" 很多不常跑步的人会觉得跑步很痛苦,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下,坚持一段时间可能就改变看法了。" 张水华说。

王岢身边不少跑友都有这种跑马后太兴奋睡不着觉的困惑。王岢搜过,这属于运动型失眠,他们有时会使用褪黑素或酸樱桃汁来缓解。

张水华的月跑量在 400km 左右。一位从事设计工作的跑友透露,张水华所在的业余跑团中,有 1/3 的跑友都能达到月跑量 300km 以上。福建省几个大跑团里,甚至一半人都要超过这个跑量。

也有网友劝她:" 为什么不换到一个更轻松或双休的岗位?" 但王岢知道,对于妻子来说,这个职位她更熟悉,也更热爱。

护士长会提前一周将排班公布出来。科室里按照工作时间排班大致可以分为白班、上夜班和下夜班:白班作息正常,上夜班是早 8 点到晚 10 点,下夜班是晚 10 点到次日早 8 点。一位张水华的前同事表示,护士长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分配每个护士的值班。

今年张水华参加了 10 场马拉松,其中 6 场都在 3 月双休日。据知情人士提供的排班表,3 月张水华被安排的都是白班,双休日正常休息。

今年的哈尔滨马拉松是在周日。新京报记者看到比赛前后的排班表,张水华的排班是周四的下夜班。按照科室里的规则,张水华周五早晨 8 点下班后,周五、周六、周日均为正常休息日。恰巧在周一,护士长安排张水华的排班也是休息。这也就导致出现她连休 4 天的情况。

至于她为什么要在当时说出那些话,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张水华刚开始跑马拉松时,当时的科室护士长并不支持。一位曾在附一医院工作的护士介绍,那位让张水华心有芥蒂的护士长早已调离全科医学科。" 我猜测张水华是因为那时的事情,情绪失控才说出这些话。现任护士长人很温柔,在护士中口碑很好,给予大家很多力量和支持。"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曾与张水华共事的人,有人支持她,觉得她就是一个简单的人,网暴偏离了事实;也有人对她的印象不佳,认为她有点 " 养尊处优 ",态度 " 高高在上 "。

但对于张水华是否争取特权排班、有无苛待同事、人品究竟如何,由于医院始终拒绝采访,张水华所在科室的同事也对此三缄其口。

▲张水华 2022 年在 5 月 12 日在国际护士节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张照片。张水华社交平台截图

" 希望能有一个改进的机会 "

9 月 9 日,361 品牌方正式与张水华签订解约协议。解约后的她照常跑步。张水华说:" 我喜欢跑步,即使没有品牌方赞助、没有奖金我也要去跑。这项运动可以给我带来很好的精神状态。"

跑团中许多朋友与张水华已有四五年的交情。对于这次事件,他们大多认为她当时那句话确实不妥,但并不认为她是个坏人。" 跑完 42 公里后大脑会缺氧,加上情绪兴奋高昂,表达上有些失误也可以理解。" 一位跑友说。

在朋友林星看来,张水华在人情感知上略显迟钝,对这次说错话的事情也很懵懂," 就像个小孩子一样。"

9 月 7 日晚上的跑步训练结束后,林星拉着张水华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想让父母给买玩具,但被拒绝。后来他在学校拿了一等奖,上台发言的时候哭着说:" 我想要那个玩具很久了,希望妈妈给我买。"

深夜张水华给林星回复了信息:刚明白原来大家是因为这一点误解了,她没有往那方面想,真的傻。

平时林星很少跟张水华交流,更多是与王岢沟通。" 她说话从不委婉,总是直来直去的,经常和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

因为思维比较简单、直接,张水华有时和跑友沟通也会陷入尴尬,但熟悉她的人都选择了包容。" 毕竟是天才嘛。" 林星说。

随着时间推移,这场讨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爱好、工作与家庭,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个问题被推到了公众面前。

林星坦言,自己没能平衡得太好。他的全马成绩在 2 小时 50 分钟左右,属于男子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程度。作为创业者,他在工作上尚能自主安排,但对家庭,他自觉有所亏欠。妻子承担了更多照顾家庭的责任,不过后来也在他的影响下爱上了跑步。

不被家人理解的跑者也并不少见。一位山东的跑友就因坚持跑步,与丈夫吵得几乎要离婚。

在丈夫口中,跑步就是 " 浪费时间 "。由于丈夫周末也常要值班,她每次去外地参赛都会带着孩子,把孩子留在酒店自己去跑步,赛后带孩子出去玩作为补偿。孩子觉得这样挺好,可丈夫仍认为她 " 不务正业 "。

网暴也波及跑团里的其他人。有同事或者跑友在评论区留言支持张水华,就会有人顺着留言跑到那个人账号里辱骂。林星的视频被人留言:" 训练完回去还洗不洗碗?家务活老婆干?还是就是单身汉?"

" 为什么大家天然认为爱好搞得好,工作和生活就不行呢?" 一位跑友直言。跑团里,有银行行长、骨科医生、警院老师、大学生……怎么拿捏平衡,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答案并不一样。

赵华是消防系统一位行政人员,月跑量在 150km 左右。在哈尔滨马拉松当天,他就看到了张水华的发言。" 这件事我觉得她没有什么可委屈的,人家没有必要照顾她,这种言论想都不应该想。" 在他看来,同事愿意调班是情分,不愿意是本分。

与护士类似,消防工作也是 24 小时随叫随到的。即使是行政工作人员,周末被排了班也要去单位工作。" 大家都有家庭,想要调周末的班,就应该用其他周末的班和别人换。当然大家都会遇到事情,互相调班帮忙也很正常。" 赵华说。

因为工作时间的限制,赵华每年只在周边城市参加两三场比赛。需要和同事换班他也提前一两周与同事商量。

赵华认为,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要承担职业带来的责任。他见过系统里一位一线消防员,唯一一次参加跑马比赛是在年休假时。" 那位消防员选择的比赛也在老家,这样年休假时可以顺道回到老家。" 赵华说。

另一位在央企工作的跑者认为,目前国家职业体育与群众体育交集较少,作为业余跑者要摆正位置,分清主业,但大量的网暴有些过分。" 说错话了认个错就行,旁观者应该多些宽容少些戾气。"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知名互联网学者朱巍经常接触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他认为,在这次事件里,理性探讨可以,但侮辱、断章取义或虚假捏造的内容都属于网络暴力。尽管国家制定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但网络暴力的治理依旧很困难。作为专家学者,他只能一遍一遍呼吁大家理性评论。

对于爱好与工作的平衡问题,朱巍说:" 很多单位制定了调休制度,如果大家能在不违反单位规章的情况下能做一些变通,时间管理好了,我相信爱好与工作的时间应该能达到两全。"

在他看来,跑步是非常好的爱好,如果张水华能在比赛前后将调休的班补上,同事也没有怨言,网友不应过于苛责。" 如果她能在采访的时候,介绍下跑步对于大众的好处,将话题引到全民健身的科普上,我想这样可能更加妥当得体。"

各种声音随时间逐渐平息,但那次欠妥的发言,还是在现实中给了张水华沉重的一击。

她原本要参加 9 月 14 日的沈阳马拉松,已经提前买好了前往沈阳的机票,也和同事调好了班。但后来,经过综合评估,她放弃了比赛。

王岢觉得,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评论时,个人是很渺小的。他希望一些快速消费情绪的评论能够停止,因为这些评论可能会压垮一个人。

风波之后,张水华也发生了变化。她会主动看网络上的评论文章,也开始关注别人的声音。她觉得,这次事件里,各种声音把她骂醒了,她得到了更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她感恩教育、批评她的人,没有他们,她还沉浸在自己狭小的内心世界。

" 我需要反思自己,没有谁能替谁承担一切,只有自己去面对。我也希望能有一个改进的机会,好好跟社会学做人做事。"

(应受访者要求,赵华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