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道生:腾讯AI全面适配主流国产芯片,推动多场景规模化应用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09-17 3 0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美慧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AI浪潮下,腾讯要如何出牌?

9月16日,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深圳举行。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向智能化要产业效率、向全球化要收入规模”,已成为企业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腾讯将提供“智能化”与“全球化”两大效率引擎,帮助企业稳健和可持续增长。

在智能化层面,腾讯云正式发布“腾讯云智能体战略全景图”,开放AI能力、C端(用户)和B端(企业)优势场景,腾讯将通过智能体解决方案、SaaS+AI、大模型技术等升级,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

按照腾讯官方的说法,AI已经成为腾讯的“新业务基因”。

腾讯发布的2025年Q2财报显示,AI技术已成为腾讯及腾讯云核心增长引擎,AI投入与高质量增长的正循环不断加固。据腾讯官方介绍,腾讯元宝上线一年多,已经成为国内DAU排名前三的AI原生应用,用户现在每天向腾讯元宝的提问量已经达到年初一个月的总量;IMA知识库文件数量已经突破1亿;QQ浏览器的AI月活数比4月增长17.8倍;AI也助力腾讯广告、游戏等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

在全球化层面,腾讯云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以及服务能力三个方向,升级腾讯云国际化战略,打造“全球化引擎”。

据其介绍,过去3年,腾讯云国际业务持续高双位数增长,90%以上的互联网企业、95%以上头部游戏公司出海选择了腾讯云。国际业务已经成为腾讯云新的增长引擎,2025年Q2腾讯云国际收入同比大幅增长,腾讯云海外客户规模在过去一年同比翻番。

此外,面对各界关注的算力问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表示,目前,腾讯已全面适配主流的国产芯片,并积极参与和回馈开源社区。与此同时,软硬件协同全栈优化是腾讯云的长期战略投入,通过异构计算平台的软件能力,整合不同类型的芯片对外提供高性价比的AI算力。

在随后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汤道生进一步透露,腾讯正与多家国产芯片厂商合作,推动AI模型在不同规模与场景中的适配。

汤道生指出,腾讯AI战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有技术研发都围绕真实用户需求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开放好用的AI”。

图片来源:腾讯

以下为汤道生采访摘录,界面新闻略作编辑:

场景为王

媒体:国务院不久前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AI+”行动方案,腾讯作为科技企业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发挥自身技术和场景优势?

汤道生:腾讯过去几年从“互联网+”到深耕“产业互联网”,始终延续着“以场景为抓手”的路径,在真实场景中发现用户需求和痛点,再用数字技术服务最终用户。“AI+”的发展方向与我们一直在做的产业互联网一脉相承,在如今的战略导向下,我们也会更加积极投入。

腾讯长期关注的办公、营销、研发等场景,以及制造、零售、医疗、汽车等各行各业,每个领域其实都有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改造的机遇,这些努力方向也与国家推动的“AI+”战略高度契合。

媒体:腾讯从“打造好用的AI”升级为“全面开放好用的AI”,这种战略升级是基于哪些思考?

汤道生:我想强调腾讯对AI的定位——“以人为本的AI”。AI的应用场景千差万别,但我们始终聚焦于如何让AI更好地服务人,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来发展技术能力。在这个方向下,“打造好用的AI”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目标,而“全面开放好用的AI”意味着我们将坚持这条道路并加大投入。

AI能做的事情非常多、非常广,但腾讯始终有一个清晰定位:我们希望做的AI都是服务于人的,这就是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战略初衷。

媒体:“场景化”是否会成为腾讯差异化竞争策略?未来还会重点布局哪些新的AI应用场景?

汤道生:“场景化”思路非常重要。AI能力覆盖面很广,但要解决什么问题,往往取决于客户想解决的具体问题和场景。

比如在腾讯会议中,我们提供了许多AI功能,这是基于用户原有的开会场景做延伸。在大家已经习惯用腾讯会议沟通的情况下加入AI辅助,是最自然的路径。相反,如果仅拿一个大模型重新去构造一个全新的开会产品,路径会漫长、挑战会更大。腾讯自身拥有非常多国民级的C端应用,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微信与我们的AI大模型“元宝”有机结合,使用户在使用熟悉应用的同时得到AI助力,提高效率。

不仅如此,我们在许多其他领域和场景也引入了AI,包括营销场景、研发领域等。除了垂直场景,我们也有像“元宝”这样通用的面向消费者的AI助手,不仅具备多模态能力,还能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内容生态来回答问题。所以我们会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无论B端还是C端,提供相应的AI能力,为用户带来价值。

媒体:我们注意到腾讯许多C端产品因为AI到来而出现了新机会,很多产品都新增AI功能,具体产生了哪些变化趋势?

汤道生:对我们的产品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对消费者端的产品因为AI的到来迎来了新机会,用户有了更多需求可以通过AI满足。

比如,电子签名原本只是一个签署工具,但后来我们发现客户希望连合同审批流程也一起优化,包括腾讯云自己的业务就涉及大量合同执行,因此用AI提升各业务的运营效率非常有帮助。



不管是对外产品还是内部流程,如今都有许多新增的AI功能,我们的内部流程也在被AI重构。比如腾讯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程序员,在新的AI工具加持下,超过40%的新增代码已经由AI自动生成。

AI正在深度重塑我们的产品形态和工作流程,大幅提升经营效率。

媒体:腾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场景。进入AI时代,有哪些是过去腾讯未涉足但现在有机会覆盖的新场景?

汤道生:我们确实在开拓一些腾讯过去没有深入投入的新领域。比如腾讯元宝就在满足以前没被充分重视的新需求,打开了一个新的机会窗口。

腾讯许多原有产品也在因为AI而延展边界。比如浏览器,过去只是联网获取网页信息的窗口,但现在当浏览器与用户交互时,用户提一个问题想找信息,浏览器回应的方式除了传统地检索网页,也可能通过本地的大模型工具直接给出解答。这些都是浏览器过去不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因为有了AI,我们原来的各种产品都在扩展新的边界,这里面大有想象空间。

媒体:你去年在大会上提醒大家“不要对生成式AI抱有过高期待”,今年你有什么新观察?

汤道生:我想强调的是,要客观认识一项技术的能力边界。就像LLM大语言模型,虽然大家都在不断地推进LLM的能力,它的边界也不断地往前延展,但它在某些场景下依然会有幻觉问题,如果把LLM用在不对的场景,那可能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所以,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技术人员,我一直比较关注的是怎么用最合适的工具来解决合适的问题,为合适的人提供服务。

媒体:今年AI Agent和具身智能特别火,腾讯对这两个领域的布局策略是什么?

汤道生:具身智能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行业,它也需要AI的能力,这就可能和我们合作。腾讯过去也有机器人实验室,我们重点不是自己去做机器人,而是将软件技术、模型、人工智能的能力,开放给更多的具身智能企业,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支持整个行业加速发展。

媒体:你怎么看当前智能体的未来趋势,智能体距离大规模落地还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

汤道生:刚才提到我们今年把大模型知识引擎升级成为智能体开发平台,尤其刚发布了3.0版本,增加了更完善的工作流能力,更好的Agent支持,尤其是多智能体协同的支持,带来了非常好的客户反馈。腾讯一直以来非常关注怎么把技术落地,所以刚才提到的客户场景,都是把智能体用到实际的业务场景,希望能够做到降本增效,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另外,我们也意识到行业里,除了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希望有更完善的商业化支持ADP的产品,同时也有很多开发者希望有开源的工具,能够很快地去入手、打造一个原型。所以,我们最近开源了Youtu-Agent框架,主打开箱即用,让专业开发者和AI爱好者都能快速上手,搭建属于自己的智能体应用。

接下来,我们会持续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Agent能力,提供更多的服务,全方位支持行业内打造Agent的需求。

我们在AI infra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发布了Agent Runtime,里面集成了执行引擎、云沙箱、上下文服务网关、安全等五大组件。比如,云沙箱在模型调用一些程序执行的时候,可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不干扰你其他的环境。我们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是,腾讯云在AI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从基础设施到模型,到模型的训练跟推理加速工具,再到应用场景,让AI、让每一个应用场景变得更智能,都有完整的布局。

图片来源:腾讯

腾讯AI全面适配主流国产芯片

媒体:今天腾讯提到AI将全面适配国产主流芯片,能否透露更多信息?

汤道生:我们正与多家国产芯片厂商合作适配各种AI模型,因为模型规模有大有小,从数十亿到上百、上千亿参数,不同场景所需的芯片配置不同。我们专注于软件和模型研发,以开放心态与各家芯片厂商协同,在不同场景中选择最合适的硬件、模型和工具。

媒体:未来腾讯是否会加大对AI芯片企业的投资?

汤道生:整体来看,芯片行业目前发展非常蓬勃,需求多种多样,我们始终抱持开放态度。腾讯与多个科技伙伴有深入合作,针对我们一些特定场景做定制化适配。同时,我们也和许多其他芯片厂商开放合作,持续根据不同场景探索多层次的协同。

媒体:在财报会上,腾讯管理层提到相较于“All in AI”,要用“更聪明的方式花钱”。能否详细谈谈如何更聪明地投入,以及你如何看待AI领域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汤道生:毫无疑问,目前AI仍处于投入期,需要持续大力投入。但考虑到我们服务着十多亿用户,所需的算力资源非常可观。这也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更高效率地达到效果、用最优成本来服务好大家。

因此,我们在AI上的很多投入,一方面是针对具体场景解决用户痛点,另一方面也在考虑如何规模化地使用AI。这也正是国内许多大模型厂商采取的思路,既要解决问题,又要考虑效率和成本,实现更聪明的投入产出平衡。

媒体:最近几个季度,腾讯持续加大资本开支,机构也上调了腾讯今年资本开支预期,但认为明年增速会放缓。请问在决定资本开支规模和节奏时,腾讯主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

汤道生:资本开支方面的具体数据还是以财报披露为准。过去几年,我们的投入确实不断增加,因为看到了需求的爆发,无论来自企业客户,还是C端用户对AI的明确需求,而且这些投入能带来非常清晰的用户价值,所以我们会持续在这一领域投入。

媒体:今天大会上你提到:三年前,腾讯提出“宁要150斤的肌肉,也不要200斤的虚胖”,通过减脂增肌,腾讯云已经成为云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健硕参赛者”。减脂和增肌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汤道生:过去非常多云厂商的收入构成,不仅仅是自己的产品,还包括一些集成的项目,甚至也会包含短信的服务。所以,我们会真正把收入构成打开,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类目在里面,有一部分可能并不是腾讯云的核心能力,或者基于我们的技术团队打造出来的差异化能力。那些如果非常同质化的,或者是基于转售别人的产品来充当收入的,这对腾讯云的团队来讲长期而言不一定健康,所以减脂主要是那些低质量的收入或者是不可持续的投入,我们就比较坚决地减掉了。

反过来,因为团队把更多精力聚焦在自研产品的打磨,包括云的底座、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等,我们在自研产品的收入增长是非常可喜的,也非常健康。比如前面提到我们在海外的收入是高双位数的增长,国内也一样,有非常健康的增长。而且是在单位成本,在行业比较卷、整体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我们的实际规模有更大比例的增长。

总体来看,客户的数字化需求无论在公有云还是私有部署上都在持续增加。这几年腾讯云通过聚焦核心自研产品,反而带来了更高质量的收入增长,这点非常明显。

媒体:现在不少大厂都在做智能体平台,腾讯的智能体平台如何建立自身的壁垒?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汤道生:我认为是技术过硬。腾讯在各种实践项目中打磨出了很多能力。很多客户最终选择腾讯的智能体平台,是因为我们在理解、处理复杂文档方面的优势。大家都知道,企业内部文档格式各式各样——跨页表格、多行文字,图文并排,这些细节处理起来特别考验技术。

正是通过服务不同客户的实际项目,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打磨产品和技术,很多客户在POC后发现,我们的方案最能解决他们的实际痛点。虽然大家都有一定的工具流和知识图谱支持,但真正的差异在于落地细节。只有真正走过那个落地的过程,才会知道它的挑战在哪里。

腾讯一直坚持深耕行业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从客户最终的选择上看,这个方向是对的。

媒体:腾讯是最早接触开源大模型的企业之一,在产品迭代中也采取了多模型并行的策略。这样的开放策略未来是否会一直持续?腾讯如何看待自研大模型与开源模型之间的关系?

汤道生:要理解腾讯这些战略选择背后的思考,还是回到“用户为先”。在任何一个场景中,我们都会关注用户的痛点,思考什么方案最能满足用户需求、最有效解决问题。

当初我们率先引入开源大模型就是因为的确看到了用户对这些模型的强烈兴趣,这是实实在在的需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仔细评估每个用户场景,什么技术组合最能满足客户需要,就毫不犹豫提供最优解。可以说,这种自研与开源并举的多模型策略会根据用户需要一直延续下去。

图片来源:腾讯

出海与增长

媒体:腾讯将AI和海外市场都视为重要增量,两者对公司利润有何影响?

汤道生:AI和出海都是需求非常旺盛,且需要大力投入的地方。我们仍然会坚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是特定阶段,我们会做更多的投入,希望能够抓住这样的大机会,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在海外市场,我们刚好赶上大建设的阶段,今年、明年都会在多个国家、多个区域建设新的可用区,最近马上要上线沙特比较大的可用区,此前也在印尼也上线了第三个可用区,日本大阪也有计划。因为存在很强的需求,既包括出海的企业,也有本地经营的游戏公司、互联网企业、视频平台、传统电商等,都是我们比较大的客户群体。

媒体:AI和出海两条主线,你最看重哪些指标?

汤道生:因为业务形态多样,不同AI能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没有一个通用指标来衡量。一旦换了场景,评估标准就变了。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关注每个场景真实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有时也不必过度追求完美。我见过有的客户希望AI做到百分之百零错误,但实际上人都做不到完全不出错。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AI在大部分情况下满足需求、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对于它解决不了的部分,仍然可以交由人工处理。只要这样,你就已经能够充分享受到AI带来的效率提升了。所以我会针对不同场景分别看待成功标准,而不是执着于某一个指标。

媒体:腾讯云国际业务增速很快,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拓展海外客户过程中,腾讯云如何与国际竞争对手竞争?

汤道生: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腾讯云一直有清晰的发展路径:发挥我们擅长且差异化的技术优势,在特定场景中彰显腾讯独特价值。

在海外市场,我们有大量客户看重我们对游戏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我们提供的安全能力,这些都需要对行业有深度洞察才能做出行业解决方案。

同时,在音视频领域,腾讯沉淀了多年的技术实力。从早期QQ的视频通话、微信的视频通信到腾讯会议,我们积累了领先的实时音视频技术。如今这些能力作为云服务向全球伙伴开放,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这正是腾讯独特优势的体现。

此外,一些海外客户对微信小程序生态十分认可。所以,我们也基于小程序的生态技术方案,开放给到海外的用户,我们叫SuperApp-as-a-Service产品,在海外也有非常多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些都是腾讯非常独特的优势。

媒体:对于海外市场,客户对云服务的需求更多还是对AI的需求更多?在东南亚、中东等地,他们在AI落地场景和进度上与国内相比有哪些差异?

汤道生:过去几年,我们与海外客户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方面,传统AI应用也有一些。但现在海外客户对于新一代AI能力非常感兴趣,也在了解我们国内的实践经验,希望把成熟的产品能力引入当地。

目前我们正和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许多合作伙伴沟通推进,也有一些试点在进行中。AI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一部分AI能力其实已经融入提供给客户的云产品中,另一些则属于全新的功能,还在积极探索。

这些国家的AI落地普遍比国内慢一些,大多数腾讯的技术能力都是先在国内研发并充分实践,打磨成熟后再输出海外。从这个角度看,确实通常是国内先行,国外随后跟进。举例来说,国内很多零售场景已经部署了刷掌支付,我们发现海外客户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最近推进也很快。

总体而言,海外整体还处于较早期阶段。我们也非常开放,愿意与各个市场的本地伙伴合作,通过这些合作更好地满足当地需求。

媒体:去年大会期间谈到盈利问题,你提到“离盈利目标不会太远了”,今年情况如何?

汤道生:要拆开来看。我们的某些业务和产品线确实已经盈利,但也有一些仍在投入阶段。我们会继续投入,抓住市场带来的新机会。

媒体:AI为腾讯带来的营收增长如何评价?未来预期如何?

汤道生:AI相关收入的增长非常明显,但其创造的价值无法简单用数字体现。目前看来,AI带动最明显的还是基础设施需求。会议SaaS的场景,它通过AI提供了一些新的能力,我相信也是有非常强的客户需求,我也期待未来能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从这些创新中诞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