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次试射铁路机动弹道导弹,或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二个列装该类型武器的国家。
据参考消息网9月27日报道,印度24日通过一次导弹试验展示了其核能力。印度国防部宣布,在该国一个未公开的地点,在所谓的“全作战场景”下,它用轨道式移动发射装置(即铁路机动)成功发射了一枚“烈火-P”导弹。印国防部称,此次发射达到了所有目标。
在俄罗斯SS-24铁路机动弹道导弹退役后,只有朝鲜公开展示和试射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印度加入这一“俱乐部”有何目的?铁路机动弹道导弹系统又有何优势?
印度公布的“烈火-P”铁路机动导弹系统。
出乎意料的“烈火-P”
“烈火-P”是印度研制的一款新型中程弹道导弹,主要用于取代“烈火-1”和“烈火-2”导弹。由于采用了新型推进剂、壳体材料、制导系统以及发射筒,长径比更加合理,尺寸更加紧凑,整体性能远超“烈火”家族中同级别的中程导弹,被认为是印度版东风-21导弹。外界推测,印度将在“烈火-P”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型号,包括反舰型、常规对地打击型、核打击型和高超声速导弹等。
印度至今没有公布“烈火-P”导弹的相关数据,外界推测该导弹重11吨,长10.5米,直径1.15米,投掷重量约为2吨。印度称,该导弹射程2000公里。从外形上看,导弹弹头配备了4片弹翼,如果是全动舵面,那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改变弹头的弹道,使导弹更精确地飞向目标,这是高精度弹道导弹在外形上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也是外界推测印度会发展出反舰弹道导弹的关键原因。
“烈火-P”导弹发射升空。
在此次试射之前,“烈火-P”导弹采用的是公路机动发射方式,导弹发射车采用6轴军用卡车底盘,导弹平时放在发射筒内。导弹发射筒是承放和发射导弹的筒形专用装置,主要由内筒、保温装置和调温装置等组成,具有定向、支撑、起竖、调温、贮存和发射导弹等功能。导弹发射筒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导弹起保护作用;二是参与导弹发射。以往,印度“烈火”系列弹道导弹大部分裸露在外(运输过程中的磕碰、自然环境对导弹影响很大,新型导弹型号普遍会采用发射筒技术),直到“烈火-5”后期型号才开始采用发射筒。因此,“烈火-P”导弹的发射筒技术应该来自于“烈火-5”导弹。
“烈火-P”导弹在2021年6月28日进行了首次试射。印度国防部当时发布消息,印度成功试射了一枚能够携带核弹头的新一代“烈火-P”弹道导弹。之后,印度进行了多次试射,但还没有正式列装的消息。根据印度媒体报道,9月24日的这次试射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和印度战略部队司令部(SFC)合作组织的,发射地点是在该国一个未公开地点。
发射成功后,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今天在社交平台上称:“这次成功的飞行测试使印度跻身于少数几个拥有从移动铁路网络进行贮运发射箱系统发射能力的国家之列。增强其常规和核导弹力量生存能力。”可见,印度军方对此次发射成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印度此前测试“烈火”导弹经常选用轨道车辆,但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铁路机动弹道导弹。
印度为何研制铁路机动导弹系统?
如果要细究,这并不是印度首次进行铁路机动导弹发射。其实,印度从“烈火-2”弹道导弹就开始探索铁路机动发射技术。2010年2月,印度“烈火-3”型导弹试射成功,印度国防部向外界宣称,“烈火-3”导弹采用了铁路机动发射技术,一些印度媒体也刊载文章称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铁路机动发射技术的国家。
但从印度公布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来看,“烈火-3”导弹并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铁路机动发射技术。“烈火-3”导弹使用的铁路机动发射技术非常简单和落后,导弹直接装载于铁路平板车上,由平板车将导弹转运到发射阵地,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后进行导弹发射。除了发射车,“烈火-3”“铁路机动发射”系统没有像经典的铁路机动弹道导弹系统——SS-24导弹列车那样配备指挥通信等配套单元,导弹还裸露在外面,繁琐和耗时的发射前准备工作意味着其毫无真正意义上铁路机动发射战略导弹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印度的铁路机动发射技术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种技术非常简陋的铁路机动发射系统,更像是为了发射试验准备的配套设备。
有“死亡列车”之称的SS-24铁路机动弹道导弹。
但这次公开的“烈火-P”显然是一个完整度高得多的铁路机动导弹系统,从印度公开的照片来看,其包括一个火车机头和一节导弹发射箱(应该可以根据需要配备多个导弹发射箱),每个导弹发射箱配备了一枚导弹,火车机头内部应该经过了改装,内部安装了指挥通信设施。导弹发射箱由货运火车的货箱改装而来,顶部的盖板可以打开,两侧设置了排焰口,用于导弹发射时排出高温火焰。此外发射车配备了可伸缩机械臂,专门用于推开上方的接触网电线。火车机头和导弹发射箱外形上和普通货运火车差不多。
提到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很多人就想到被称为“死亡列车”的苏/俄的SS-24导弹。SS-24导弹发射列车通常由20节车厢组成,包括牵引单元、发射单元、指挥通信单元、生活单元等,每辆发射车配备了3枚SS-24导弹,射程为10000公里,可以配备8~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0万吨,打击精度达200米(CEP)。一辆导弹列车就可以毁灭一个中等国家的大部分重要城市,由于威力巨大,就有了“死亡列车”的绰号。
2005年,俄罗斯宣布永久性拆除SS-24铁路机动发射战略导弹,曾经让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列车”暂时退出历史舞台。2016年,俄罗斯宣布重启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并命名为“巴尔古津”,导弹计划在2020年左右服役。2017年12月,俄罗斯媒体又报道称,俄官方已经做出决定,由于经费原因,“巴尔古津”铁路机动弹道导弹的研制已无限期暂停。
除了苏/俄,美国在冷战时期也提出过研制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基于MX“和平卫士”洲际导弹研制的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基本完成研制,但由于苏联解体,项目下马。2021年9月,朝鲜公开消息,其铁道机动导弹团进行了火力打击训练,朝鲜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列装铁路机动弹道导弹的国家。从照片来看,其铁路机动系统每个车厢配备了2枚“火星-11”导弹,射程800公里。
朝鲜公开的铁路机动导弹系统试射照片。
铁路机动发射战略导弹最大的优势是机动速度快,生存能力强。导弹列车机动速度一般超过100千米/小时,可在漫长的铁路线上机动,隐蔽性非常强,生存能力居陆基部署导弹之首。以SS-24导弹系统为例,根据美国的研究,由于SS-24导弹列车和普通货运列车外形上差别不大,一列导弹列车一昼夜机动距离可超过1000千米,跟踪一辆机动中的导弹列车必须同时动用300颗左右的侦察卫星,跟踪多辆导弹列车,动用的卫星数量则成倍增加,因此要实现对导弹列车的跟踪是非常困难的。
戒备率高、反应速度快是铁路机动弹道导弹的另一个优势。一辆导弹列车就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高度集成的作战单元赋予了导弹列车全天候值班的能力。平时导弹列车行驶在铁路上或隐蔽在隧道内,作战单元一般会处于戒备状态,战斗值班时机动在预定的铁路线上,接到作战命令后可快速机动到指定位置完成发射任务。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出厂前就装入了发射箱内,几乎始终处于可发射状态,反应速度比较快。此外铁路机动平稳性好于公路机动,在机动过程中就能进行导弹测试工作,减少发射的准备时间,利于提高导弹的反应能力。
印度研制铁路机动的“烈火-P”导弹最直接的目的是提升核威慑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界认为印度的陆基核力量生存能力不足,为此近年来印度将核力量的建设重点放在提升核威慑的可靠性上,组织夜间试射弹道导弹、研发反应能力更快的导弹系统和推进海基核力量建设等都是为了这一目的。铁路机动的“烈火-P”导弹可在其庞大的铁路网络进行机动,让对手难以确定行踪,停下来时则隐蔽在隧道内或基地内待命,一旦接到指令,立刻驶出隧道或基地发射导弹,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更高。印度运营里程大约6.8万公里,为印度发展这种导弹系统奠定了基础。
印度在此时公开铁路机动导弹系统也有向巴基斯坦释放信息的考虑。9月17日,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确立第三方攻击即视为对两国共同侵略的条款,巴基斯坦首次确认将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近年来,巴基斯坦也在积极提升核威慑的可靠性,研发多弹头中程弹道导弹、潜射核巡航导弹等。印度公开铁路机动导弹系统也意味着双方的核军备竞赛一直在悄然展开,对南亚地区的战略稳定和安全并不是好事,或刺激巴基斯坦研发生存能力更高的核武器投掷平台,并且加强战略反导能力的建设,避免核失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