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七年,下一步向何处去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10-22 2 0

参观者体验新款VR产品

七年时光流转,南昌VR产业发展现状如何?VR七年,下一步又该向何处去?

七年,是一个具有节律性的时间刻度。七年,也是观察一个产业发展变化的合适周期。

10月19日,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盛大启幕。全球行业巨擘、创新企业与专家学者集聚南昌,共同探讨VR与AI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借助盛会,全球再次见证了VR的“出彩时刻”,“世界VR看南昌”的金字招牌又一次被擦亮。

时针往回拨。2018年,首届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举办,至今已走过七年时光。这七年,是产业聚沙成塔的快速成长期,也是南昌与VR产业相伴相长的一段黄金岁月。

七年时光流转,南昌VR产业发展现状如何?VR七年,下一步又该向何处去?

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开幕。 朱海鹏/摄

产业“生态雨林”加速构建

2016年,是公认的“VR元年”。彼时,全国多地押注布局VR产业,北京、福州、青岛等城市纷纷设立VR产业基地,但定位都仅仅停留于区一级。

正是这一年,南昌宣布打造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基地——中国(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在全国率先打响城市级VR产业发展“第一枪”。

自那时起,南昌依托产业基础,先人一步加快产业布局。实际上,早在2015年,电子信息就已成为南昌的支柱产业,依托欧菲光、联创电子等龙头企业,南昌在光学器件、显示模组等VR设备关键组件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着眼于放大集聚优势,此后南昌在产业链布局上动作不断。2019年6月,泰豪创意科技集团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投资80亿元,建设小蓝VR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位于红谷滩区的南昌VR科创城规划工业用地近千亩,致力于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

如今,南昌“一核三翼”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红谷滩区作为核心创新区,聚焦技术研发与总部经济;小蓝经开区依托制造业基础,打造VR硬件生产基地;南昌高新区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攻关光学器件等关键配套;青山湖区则专注数字经济应用,建设百度飞桨(江西)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

随着资源要素的加速聚集,一座“VR之城”快速成长。华勤电子等外来硬件龙头落地,联创电子等本土硬件企业深化布局,形成了移动智能终端与VR产业的“双向互动”,尤其是2022年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获批落户南昌,这个“最强大脑”的到来,补齐了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以大会为牵引,南昌聚集了华勤、龙旗、联创电子、欧菲光等一大批硬件制造企业,撬动华为、阿里、联想、HTC、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北航江西研究院、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等10余个创新平台相继扎根,集聚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VR创新资源。

短短七年,人们见证了南昌VR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这里的产业“生态雨林”欣欣向荣:纳入省工信厅统计的VR企业达260家,占全省六成以上;10家企业跻身2025年“中国VR50强”,一条覆盖硬件制造、软件研发、内容创作、应用服务的完整生态链清晰可见。

2025世界VR产业大会主题展区一角。 朱海鹏/摄

场景与技术双重突破

过去,VR产业发展面临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双重制约。消费场景不丰富、使用体验欠佳等问题,一度是横亘在规模化应用面前的鸿沟。

在这次VR产业大会上,具身智能机器人灵动跳舞引发参观者驻足拍照、轻量化VR头显让人尽享数字冒险之旅、戴上AI眼镜轻松浏览虚拟展馆……新技术新场景的涌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奇妙体验。

在南昌市小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自研的“核桃智学”平台,轻轻一点,即可一键生成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案与PPT,帮助实现“高效备课、优质教学”。目前,该平台已在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全国500多所高校应用。这次大会上,该公司入选“2025中国VR50强企业”。

七年间,南昌打造了60个省级VR应用示范项目,56个项目列入省级工业发展专项,3个项目获评工信部先锋应用案例,覆盖教育、医疗、工业、文旅等多元场景;中国联通云VR十大应用场景入选全国虚拟现实产业重要成果。

依托技术创新,场景更新正在加快拓展。在洪都航空工业集团,VR设计平台的应用让工程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优化飞机结构,大幅降低研发成本。这一前沿应用,得益于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VR眼动追踪参考设计一体机”,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超薄显示模组技术,为工业领域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自落户红谷滩区以来,已建成15个专业实验室及中试平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7项,完成技术成果转移扩散6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8件,申请专利155项,其中全息体光栅光波导材料制备等5项技术填补国际国内空白。

从单一的娱乐领域向教育、医疗、文旅等多领域延伸,VR应用正进入提速阶段。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混合现实技术的临床应用帮助实现高度精确术中导航;在南昌滕王阁景区,游客佩戴VR设备可“穿越”至唐代,与王勃共赏豫章盛景;在江西省博物馆,读者通过裸眼3D系统能360度观察文物细节……

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严群表示:“过去VR更多是‘看个新鲜’,现在AI赋予了‘懂你所需’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技术突破,这种深度融合将为各个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机遇。”

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带动产业拔节生长。2024年,我省VR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增长9.34%,较2018年产业规模扩张了约26倍,其中南昌2024年VR及相关产业营收达871亿元,牢牢占据全省虚拟现实产业的核心地位。

市民游客体验最新VR产品。 朱海鹏/摄

大规模应用仍需耐心

过去,VR眼镜、VR头显等可穿戴设备轻量化难以突破,一直是产业的痛点之一。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目前技术拐点正在加速到来。

在今年的VR产业大会现场,体验者戴上轻量化头显设备后,在虚拟世界与虚拟角色共同完成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据参展商介绍,新一代产品更加轻巧耐用,过去用户佩戴出现的眩晕与恶心感等问题,已在技术层面得到显著优化。

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应用,成本是关键一环。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孙其民认为,目前整个市场应用仍处于发育期,技术转化、产业孵化不够快,带动效应、量产降本尚需时间,距离进入全面推广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当前,VR产业主要应用于企业端,若想面向消费者大规模应用,还需走完降本量产之路。以VR眼镜为例,这类中高端产品价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普通消费者接受度仍不高。

在孙其民看来,南昌VR产业聚集效应好,产业环境具备优势,但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硬件制造与内容开发协同不紧密,高水准产业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成本依旧居高不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场景的局限。目前,VR产品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娱领域,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场景受限导致市场需求释放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人才缺口较大等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产业创新水平。”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郑雅婷说。

据此,与会专家建议,一方面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加力支持,帮助企业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应积极把握VR与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风口,加强技术创新和场景融合,提升产品使用体验与应用价值。

站在“VR+AI”开启的时空交汇点上,南昌用七年时间证明,内陆城市同样能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换道超车”,通过抢位发展构筑比较优势。

然而,任何产业的培育壮大,都是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结果。南昌VR产业迎来全面绽放,仍需政府与企业共创共谋,需要科技界与产业界协同创新,也需要市场给予更多的耐心。

原标题:《VR七年,下一步向何处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