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江湖|财务如何创造价值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11-03 3 0

学院开会,一个老师提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原因是他参加某个领军班研讨时,学员问:财务创造价值吗?

这个答案似乎毋庸置疑,财务当然创造价值,不然公司要财务干嘛?要知道,CFO在西方公司中是名正言顺的“二把手”,而且可以随时接替“一把手”。甚至官方文件也肯定财务的价值,比如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动财务管理功能手段变革,其中就将创造价值作为重点加以阐述,而且还给出了路径,即运用全面预算、成本管控、税务筹划等有效工具,通过资金运作、资产管理、资源配置、资本运营等有效手段,创造财务价值,促进提升企业价值。

显然,财务创造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价值,另一个是企业价值。前者可以简单理解为会计“账面”的价值增值,比如公司做出了利润,净资产增加,可以为股东分红,也可以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财务弹性;后者则可以通过将公司运作上市,体现“市场”价值增值,本来值1元钱的净资产,上市一流通,变成了10元、100元钱,价值得以变现和显著增加。

当然,无论是财务价值,还是企业价值,都是各个利益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想区分清楚价值的哪一部分是由财务“创造”的,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准确来说,应该是财务参与了价值创造的过程,具体的可以看用了什么工具、采取了哪些手段。

常见的手段比如说资金运作。财务就是和钱打交道的,基本的业务活动可以总结成筹钱、花钱、赚钱、分钱。同样的一笔钱,可以从银行借,也可以发行债券,还可以发行股票,但这些渠道的钱成本并不一样,比如找银行借或者发行债券是要还本付息的,而发行股票则不需要还本,但可能需要分红。公司把钱用得好,赚钱了,可以分红,赚不到钱,就可以不分红。因此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显性成本就不一样。即使都是借钱,财务与银行的关系管理得好,也可能借款利息不一样,想象一下,哪怕只差1个百分点,公司借10亿元,一年可能就能节约1000万,这能说财务不创造价值吗?

有的公司更厉害,比如一方面找银行借钱,另一方面则又在银行大量存钱。吃瓜群众不理解,这是典型的“存贷双高”,是不是有猫腻啊?有一家上市公司,年末货币资金余额58.88亿元,其中外币货币资金高达53.19亿元,与此同时,年末有息债务的余额则达到50.99亿元,立即就有人质疑,里面是不是有汇率风险?有没有资金闲置的嫌疑?账上那么多钱,为何不实施分红?

公司给你进行了解释,这是“财务创造价值”的体现,你看利润表,当年的财务费用是-2.64亿,没错,财务“赚”了2.64亿,其中仅仅年度利息收入就有2.91亿元,因为有外汇,还赚了“汇兑收益”0.89亿元,虽然借钱也有利息支出,但利息收入远远超过了利息支出。简单来说,公司从国内银行借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存款,因为人民币借款的利息低于美元存款的利息,所以有了“利差”收入。

那公司是不是忘了自己的主营业务,开始玩“财技”了?这种钱有稳定性吗?公司告诉你,存款因为主要是外币,平均的利率水平高达4.94%,贷款主要是人民币,平均的利率水平仅为1.94%(上一年为2.04%),因此公司付息债务平均利率不仅仅呈现下降趋势,而且明显低于同期外币存款平均利率。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人民币支付的支出为主,因此通过平均利率相对低的付息债务融资方式减少利息支出,同时将货币资金中的美元资金进行利率相对较高的存款以获得利息收入,增加公司净收益。

与此同时,公司在进一步加快海外生产基地的设计建设和投产,旨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完善全球化产能布局;此外,公司也将在国内购买土地、投资建厂,这将产生较高的资本性支出需求。这说明公司并未忘了主业,之所以持有外币是因为要在海外建厂;国内外的资本性支出,说明公司看好主业,将来有望带来更多主业利润。

因为未来要大量进行投资,公司在“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短期实际经营发展,统筹考量中短期资金需求状况”的背景下,进行了资金的存贷结构管理,而且由于未来有大量的资本性支出,短期内也不准备分红。至于未来,公司将综合考虑与利润分配相关的各种因素,从“有利于公司发展和股东回报”的角度出发,与股东共享公司发展成果,翻开历史数据,公司最近三年连续累计分红11.48亿元,占该三年实现的平均可分配利润的132.38%(换句话说,公司过去三年平均每年赚了8.67亿元,每年拿出超过40%的钱来分,够意思了,只不过现在公司有新的战略资源投入需要,所以暂时不分红)。

真正的财务高手不仅仅通过资金运作来创造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上课时我列了一张表格,美的集团的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兼财务总监钟铮女士,2024年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946万元,持有公司股份276152股。钟女士此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会计学学士学位,并获得南京大学MBA和中欧EMBA。

公开资料显示,钟女士2002年—2015年担任美的集团的财务经理及海外业务负责人,主导优化跨境结算流程,将海外资金周转效率提升15%;将空调成本误差控制在0.15%以内等等;2015-2019年担任财务总监及审计总监,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每年为集团节省超2亿元隐性成本;2019年3月-2022年12月担任首席财务官,其中在巴西建厂期间提前锁定了7.8亿元汇率损失;此外通过推动大宗商品期货对冲策略,在铜价暴涨时为集团节省23亿元成本;2022年12月至今担任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参与供应链模式的优化等。

那么多的信息,我问学员们,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声音最大的是“年薪946万”,难道你没有看到钟女士积极要求进步,不断坚持学习吗?有了本科不行还要读MBA,读了MBA还不满足,又读了EMBA。你以为人家是财务,编编财务报告签签字,但人家深入到资金管理、成本管控、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而且还成效显著,以2015-2019年为例,“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每年为集团节省超2亿元隐性成本”,946万和2亿元,你觉得公司这个钱花得值吗?

表面上看,公司给员工“发工资”;本质上说,员工应该向公司“收费”,员工怎么收费,基准之一应该就是你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无论是发工资还是付费,站在公司的角度都是一笔开支,这笔开支需要衡量“值不值”。因此,财务部门不应该是个“费用中心”,而应该是个“利润中心”,也就是说公司支付的开支能够通过财务创造的价值来予以弥补。融资的成本降一降,公司的市值涨一涨,都是价值的来源。

除了可以通过资金运作体现财务的价值创造之外,资本运作也是常见的价值创造手段之一。比如有些首席财务官,通过股改、股权激励、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手段,直接将自己的公司带上了资本市场,股票流通让公司从“纸面富贵”转为市场报价,CFO手中的股票也有机会从白纸变成真金白银。比如财务界有个高手叫谢东萤,先后将新东方、京东、蔚来、禾赛科技等公司带上市。其中禾赛科技2023年2月在美上市,融资1.9亿美元,上市首日上涨11%,市值超过24亿美元。尽管谢东萤的财富权益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但按照通常的惯例应该不低于1%,仅此一项可能收入就超过2000万美元。那么多的公司都请他,说明他物超所值。

企业最高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两个层面。前者落地到利润,后者或多或少受到前者的影响。利润主要取决于经营效率、可持续性、产品力,甚至品牌、技术、渠道等方面;而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表现是市值,市值不仅仅要求盈利,还要有发展前景,比如远期战略清晰、布局规划好、符合行业趋势等。当财务深入地融入公司的价值链条中去,通过合规建立信任,通过分析提供洞察,帮助公司防控风险发现机会,并将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很好地衔接起来,创造价值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资金、资产、资源、资本,和“资”挂钩的,都是财务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财务人员要有动力参与“资”的管理中,有能力将“资”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筹-花-赚-分的每个环节守正创新,帮助公司在合规的基础上多打粮食并保证颗粒归仓,在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中持续地创造价值。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七十五,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出版有《财务领导力》《零基础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著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