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向绿产品向优产业向新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08-29 4 0

今年是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 " 两山 " 理念提出 20 年。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一道重要关口,重庆市坚持强化意识、扛起责任、展现担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壮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更好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向 " 绿 " 而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重庆如何点 " 绿 " 成金,让绿水青山更显 " 颜值 ",金山银山更有价值?

生产向绿

废弃物变有机肥,循环链串起生态农业闭环

在重庆市万州区,养殖粪污处理曾是制约发展的 " 老大难 "。

" 种植季粪肥抢着要,非种植季却无处可放,积满发酵池,既污染环境又逼停生产;而另一边,种植户需要粪肥却苦于供应渠道不稳。" 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养殖与环境保护科科长林君说," 破题关键,就在‘循环’。"

龙沙镇周坝村,重庆润腾生态农业集团公司的粪污发酵厂内,一架巨大的机械悬臂正缓缓转动,翻搅着发酵池内堆积如山的物料。附近存栏 6500 头生猪,每天产生猪粪约 40 立方米,它们就是整个循环链条的起点。

" 在这里,粪污与特制菌种、锯末、稻壳等垫料混合,在自然条件下堆沤发酵。" 粪污处理负责人冉隆万说,发酵半年以上,就能变成优质堆肥原料。

堆肥原料如何变身?在柱山乡山田村的农神控股集团万州公司仓库门口,工人正将一车车深褐色的堆肥原料运往生产车间。车间内机器轰鸣,经过配料、搅拌、造粒、包装等多道工序,一袋袋成品有机肥整齐码放。

" 我们负责循环链上的精加工。根据柑橘园、蔬菜基地等不同客户的需求,在堆肥原料基础上‘量身定制’,精准添加氮磷钾或微量元素。" 技术负责人黄凯说," 这种有机肥,就是土壤的‘营养餐’。"

" 营养餐 " 的效果,在果园里得到了直观验证。在甘宁镇永胜村的地大柑橘专业合作社,成片的柑橘树长势喜人。

种植技术负责人靳云蹲在树下,抓起一把掺杂着有机质的土壤:" 这有机肥是个宝!加了它,土壤疏松透气了,果子品质明显提升。"

循环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 " 吃干榨净 ",没有真正的废弃物。指着柑橘树修剪下来的枝条,万州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汪小伟说:" 这些枝条粉碎处理后就是养殖场堆肥的理想垫料;残次果品经过压榨、烘干处理,也能成为饲料原料。"

在万州,93.5% 的畜禽粪污得到综合利用,已成为 41 万亩柑橘园的养料来源。一条 " 猪—肥—果—料 " 的生态链,在青山绿水间高效运转。

此外,重庆在 6 个区县推广生态农业创新试点,大力推行 " 畜(禽)—沼—果(菜)" 等循环模式,建成了 2.5 万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

产品向优

脆李成 " 致富果 ",高标准带来绿色品牌溢价

" 尝尝,今年果子格外甜!" 巫山县庙宇镇水磨村果园,巫山县坪龙脆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覃传德抹了把脸上的汗,递过一颗脆李。果肉脆生生裂开,清甜的汁水立刻溢满口腔。

远处坡地上,一行行李树沿着山势整齐排开。" 这叫‘等高栽植’。" 覃传德指着树行解释," 巫山脆李地方标准里说了,陡坡这样种,水土才保得住。"

如今,覃传德的 120 亩果园年产 20 万斤好果,今年收入预估破百万元。

" 今天发往成都 3000 斤!" 覃传德一边说着,一边指挥,一筐筐脆李经硬化运输道运往选果场,客商仔细核验包装箱上的绿色食品标志——这抹绿色,正是巫山脆李叩开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巫山脆李品牌管理严格:执行证明商标使用规范,建立防伪溯源体系,不合格产品直接纳入 " 黑名单 "。" 每箱都有溯源码。" 覃传德敲了敲箱侧的标签," 谁要是砸了这‘绿’字招牌,大伙儿都得喝西北风!"

深山里的 " 绿宝石 " 要变成 " 致富果 ",高效物流是关键。" 一开始,我们只能往重庆主城卖,最多发到周边的湖北、成都。" 覃传德说," 现在可大不一样了!"

指着果园旁硬化路上疾驰的冷链车,覃传德说:" 县里布设了产地仓、冷库和密集快递点,搭起‘邮运通’高效物流网。邮政开通的脆李邮航直飞、产地冷链直发、高铁直达专线,加上试点的无人机跨江转运和空铁联运,把运输时间从各个环节挤出来。"

高效智能的物流网络,成了保障优鲜品质的金钥匙:全国超 1000 座城市可实现次日尝鲜;京东、阿里等平台 130 家直营店扎根长三角…… 2025 年,巫山脆李品牌价值攀升至 105.17 亿元。

" 今年丰收已成定局。" 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左志中盘点," 整体单价较往年提升约 10%,14 万余吨脆李销售额预计可达 14 亿元左右。"

巫山脆李的成功并非孤例。在 " 巴味渝珍 "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下,重庆累计制定农业标准 366 项,汇聚了 4783 个 " 三品一标 " 认证产品和 437 个市级名牌农产品。

产业向新

果园接 " 云端 ",智慧化引领产业升级之路

" 嗡 " 的一声轻响,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果园深处,自动滴灌系统应声启动,细密的水滴精准落在果树根部。

" 气温 40 摄氏度,水就是果子的命!"2019 年返乡创业的 " 橙二代 " 黄康钊深谙科技管护之道。他指了指智慧果园控制面板," 滴多少水、啥时候滴,数据说了算。去年靠这‘数字管家’,10 亩果园挣了约 20 万元。"

走到果园门口,他随手扫了下枝头一颗青果的电子标签,手机屏立刻跳转:" 瞧,开花、施肥、除虫……全记在这里。城里人还能千里之外‘认养’一棵树,看着它长大。" 他笑着说," 果子均价卖到 4 块 5 一斤,比普通的高出一截!"

黄康钊的底气,源于脚下这片土地。背靠 9.8 公里长江黄金岸线,大坝村 1.2 万亩脐橙园去年创下 1.8 亿元产值,户均收入超 12 万元,跻身 " 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

高产值背后也有隐忧。" 规模上去了,可劳力年纪越来越大,各家各户单打独斗也不行。" 村党支部书记左明春说。破局的关键,是村里去年创新推出的新模式——成立重庆好客观武农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全村 1300 多户、4000 多口人都是股东。

" 这叫强村公司,公司化、专业化运营。" 左明春说。公司盘活了村内资源:开农资店统一采购,办 " 橙家乐 " 规范服务,还拉起 3 支专业队——农技队管种地,推广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标准化技术,保障产品持续优质;劳务队管用工;营销队引流卖货。" 公司分成加其他收入,去年村集体进账超 300 万元。" 左明春说。

距离脐橙新果上市还有 4 个月,营销队队长方刚可没闲着。在自家老屋翻修的工地上,他卷起袖子忙碌,这里正是他为年底脐橙销售大战精心打造的 " 直播基地 "。

背靠强村公司的平台,这名返乡 5 年的 " 电商达人 " 早已把直播间变成了村里的 " 云窗口 ":全年 200 多场直播卖奉节脐橙:2021 年卖了 200 多吨;去年卖了 600 多吨。" 今年目标再提提,得卖 800 吨!" 方刚信心满满。

放眼重庆,125 个年产值超 3000 万元专业村、63 个超 2 亿元专业镇,依托日益坚实的品质根基与不断提升的品牌价值,产业链深度创新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