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郝倩 发自瑞士巴塞尔
新浪财经日前在瑞士巴塞尔对话先正达集团首席财务官覃衡德。先正达集团是全球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植保业务全球第一,种子业务全球第三。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在农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更加环境友好的产品,是否也能带来可持续的盈利?
覃衡德直言:“企业应该更多追求环境友好的产品,盈利能力会更强。这是一个共赢的转变。”
这一观点并非空谈,而是有数据验证和框架支撑,且经过事实验证的结论。
农业生产与减少碳排放天然存在矛盾:在生产粮食的同时,也会消耗资源并产生排放。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在不断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碳足迹,是农业科技公司的机遇和挑战。
相比快消品研发周期仅需1至2年,农业投入品的创新是一项漫长事业,从发现一种新化合物并完成严格的实验室和田间测试,往往需要10至15年,投入动辄高达2至3亿美元。先正达植保全球研究负责人Camilla Corsi博士指出:“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长期投资,并确保每一项创新的质量。”她介绍,早在7年前,施泰因研发中心就开始关注土壤健康问题——当时这一概念几乎未被重视。前瞻性的研究,使得产品在提升作物健康的同时,也能保护土壤。”
Camilla Corsi博士对新浪财经解释说,微生物活跃的土壤对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都至关重要。植物在光合作用后产生的物质中,大约有三成会通过根系释放到土壤里,形成各种化学信号。这些信号就像是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语言”。作物可以通过化学信号向微生物“求助”,让它们把土壤中的养分转化为更容易吸收的形式。她们作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需要去了解这种作用机制,发现对植物有益的“友好型”微生物,它们能让植物更健康更具抵抗力,还可以同时改善土壤健康。
先正达植保全球市场负责人 loana Tudor 表示:“我们需要展望未来的10年乃至15年,思考气候变化将带来哪些病害虫和杂草威胁,当前的解决方案在未来是否还能行得通?市场环境和法规将如何演变……唯有如此,才能制定研发战略,并高效推动登记与推广。”
虽然“可持续发展”已是行业共识,但如何量化衡量却仍缺乏统一标准。为此,先正达于2024年推出了PSF(产品线可持续框架,Portfolio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用于评估全线植保产品、生物制剂和种子品种的可持续性表现。
覃衡德解释:“PSF会综合评估产品的经济效益、碳足迹和环境影响,并给予1至3级评级。我们发现,可持续评级为1级的产品,其毛利率显著高于评级为3级的产品。目前,集团毛利最高的产品,恰好都是环境友好度最高的。”
换言之,绿色产品不仅环境友好,也是利润更高的业务。高毛利的创新投入品往往能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提高作物产量,从而实现低碳与盈利的双赢。
典型案例是 TYMIRIUM技术(专利成分三氟吡啶胺)。该技术历时10年研发而成,即使极低剂量也能发挥杀菌、杀线虫效果。其首个在中国上市的制剂产品“克来傲”用量仅为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覃衡德表示:“对于企业,虽然用量减少,但产品价值更高;对于农户,投入成本降低、产量提高;对环境,土壤和生态影响显著减轻。”
“原来很多同事也会经常问我,我们讲农业可持续发展,会不会成为一个成本或是负担?我们现在用这个数据来告诉所有员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这个指标和利润指标高度相似。”覃衡德说。
目前,先正达每年都用PSF框架评估所有新产品线,目标是将环境友好型产品比例从30%提升到60%。与此同时,绿色发展也带来更好的融资条件。例如,先正达在2024年发行了亚洲最大的一笔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定期贷款,规模达45亿美元,并获得了全球银行的优惠利率支持。
覃衡德总结道:“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盈利并不矛盾。事实证明,更绿色的产品往往更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