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动画片《山水情》的人物造型出自这位画家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09-29 3 0

作为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人物之一,吴山明以其虚淡空明的淡宿墨人物画饮誉当代中国画坛,大型水墨动画《山水情》的人物造型就是他设计的。9月2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自主策划的“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迎来第六回展览“虚灵之光——吴山明中国画笔墨传习展”。

虚灵之光——吴山明中国画笔墨传习展 现场

吴山明(1940年—2021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此次展览共展出吴山明精品力作近百件,涵盖从传承先辈到创新拓疆等各个阶段,力图全面呈现他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所作出的思考与贡献。他1940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5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1964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直至2019年。出版画册、教材数十本,有《中国意笔线描人物画研究》《宿墨法》等著作。

附中时期同学集体合影(二排左八为吴山明)

据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介绍,“吴山明中国画笔墨传习展”集中呈现大量写生原稿与各时期精品力作,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展出,其本科毕业创作《飞雪迎春》,已与观众阔别近60年;曾参加全国美展的《孺子牛》,则是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后第一次对外展出;展览还将多组细线稿与相应意笔线描作品之间进行对比式呈现,为理解吴山明的艺术方法与教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

吴山明 《飞雪迎春》1963年 

吴山明《孺子牛》1984年

展览主题为“虚灵之光”。吴山明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尤其在对宿墨的运用中,将宿墨的枯、板、结转化为晶莹鲜亮的风格,发展出兼具空明与朦胧感的笔墨语言,体现出他在现代性转型中对中国画主体性的坚守。而这一变革则进一步证明笔墨的演进不仅是技法层面的,更是审美和精神层面的拓进。展览呈现了吴山明1985年至1995年创变期的精品力作,以及后期一批宿墨精品来阐释展览主题。

吴山明 《雪山之鹰》1985年

展览里还有一批吴山明先生学生时代的素描、连环画、水墨人物作品,展现了他绘画的基本功和天赋。展品中,也有他绘制的黄宾虹、吴茀之等先师画像,及其收藏的李震坚、方增先等先生的作品。吴山明早年受教于潘天寿、吴茀之、李震坚等老先生,深谙“浙派人物画”风貌。

吴山明 《造化为师》1996年 

吴山明画 诸乐三题 《吴茀之先生像》1977年

吴山明曾说:“浙派人物画是在潘老这一代老先生建立的深厚的传统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潘先生在构架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上很有思想,倡导中国画教学重视临摹,又为其配备注重承继传统的教师。当时山水有顾坤伯先生、潘韵先生,后来又有陆俨少先生;人物有黄羲先生;花鸟就更多了。传统这一块主要是老先生教,年轻教师们主要上造型与专业写生课。潘老的这种安排,使我们一进中国画系就接受了传统中国画的基础教育……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在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方面是最为突出的。从初创开始,创作与教学一直在互动、互补中共同发展,浙派人物画在不断求索中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我经常思考的是,老师们已经到达了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峰,我们这代该怎么办?”

吴山明的艺术实践,没有止步于流派成法,转而构建出婉约灵动的意笔人物系列和虚灵冲和的宿墨人物画体系。吴山明的艺术探索,既反映出对老先生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也展现出在新时期文化语境下对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独立思考。

吴山明 《绿曲草原》 1980年 

吴山明(后排左起第四位)与潘天寿等老先生合影

“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黄羲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老教授群体的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曾师从这些先生的学生为观察点,通过这些学生讲述老先生如何教学传授,他们又如何体会传习、探索创新,来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