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被上帝吻过的嗓音”登顶歌剧艺术高峰;他与多明戈、卡雷拉斯并称“世界三大男高音”;他打破了古典音乐的壁垒,让歌剧从象牙塔走进街头巷尾。他就是帕瓦罗蒂。
10月12日,帕瓦罗蒂生日这一天,上海歌剧院特别策划“一声为爱”音乐会,纪念帕瓦罗蒂诞辰90周年。
当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吕嘉将执棒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与交响乐团,牵手中外歌唱家,演绎帕瓦罗蒂音乐生涯中的经典歌剧唱段。
上海歌剧院特别策划“一声为爱”音乐会,纪念帕瓦罗蒂诞辰90周年
他和上海的不解之缘
帕瓦罗蒂4次到访中国,其中2次踏足上海。
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率领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首次访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
他在北京天桥剧场主演全本歌剧《波西米亚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独唱音乐会,还走进中央音乐学院开设声乐大师班,为当时渴望了解歌剧艺术的中国观众带来珍贵的艺术启蒙。这段经历被收录进纪录片《帕瓦罗蒂在中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2001年,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帕瓦罗蒂与多明戈、卡雷拉斯牵手,在紫禁城广场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音乐会”,轰动一时,成为中国申奥历程中的文化亮点。
2001年,在紫禁城广场,世界三大男高音同台
帕瓦罗蒂与上海、与上海歌剧院也有着不解之缘。
2001年12月,他首次来上海举办独唱音乐会。发布会上,当观众介绍“中国的帕瓦罗蒂”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时,他当即递过话筒邀请魏松演唱,留下了“以歌会友”的佳话。
2005年,他再度来到上海,举办告别音乐会,为他现场伴奏的正是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中国的观众是伟大的观众,我很想再去中国。”帕瓦罗蒂曾多次表达对中国的喜爱,而中国观众也始终记得这位带来无数感动的歌唱家。
2005年,在上海,帕瓦罗蒂举办告别音乐会
“一声为爱”音乐会由帕瓦罗蒂基金会独家授权,由帕瓦罗蒂基金会支持和培养的女高音茱莉娅马佐拉、男高音马努埃莱佩莱格里尼,将作为青年力量加入。
“这是我们对帕瓦罗蒂先生的最高致敬,我相信,他也会为这场音乐会感到高兴。”帕瓦罗蒂遗孀、帕瓦罗蒂基金会主席尼科莱塔曼托瓦尼说。
她介绍,帕瓦罗蒂基金会一方面通过音乐会和各类活动纪念帕瓦罗蒂,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帮助年轻歌者,为其提供舞台、大师课和在全球演出的机会,为年轻艺术家铺一条通往歌剧世界的大道。
“帕瓦罗蒂相信,如果人们不爱歌剧,一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歌剧。他希望,让更多人接触歌剧、听到歌剧。他还说,我们不仅需要年轻歌唱家,更需要年轻观众。”曼托瓦尼认为,上海的这场音乐会体现了他的追求。
帕瓦罗蒂遗孀、帕瓦罗蒂基金会主席尼科莱塔曼托瓦尼
他是歌者心中的阳光
指挥家吕嘉是上海人,二十多岁就在意大利发展,1990年代与帕瓦罗蒂有过一面之缘。
“上海是国际文化大都市,艺术高度和艺术视野应该和国际看齐。这场音乐会,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他介绍,音乐会上的曲目都是帕瓦罗蒂生前演过或唱过的,包括《弄臣》《茶花女》《爱之甘醇》《波西米亚人》等歌剧里的名段,全面展现帕瓦罗蒂在戏剧与抒情风格上的双重实力。
吕嘉和女高音奥尔加佩列佳特科、男高音格雷戈里孔德
艺术家阵容中西合璧。年逾70岁的男高音格雷戈里孔德,曾与帕瓦罗蒂同台演唱。这也是他的中国首秀。
“我与帕瓦罗蒂有过三次接触,每一次都很难忘。”第一次是1979年,在芝加哥抒情歌剧院的大师班上,他唱了一首歌剧选段,“帕瓦罗蒂独自倚在椅上。结束后,他对我说:你唱得非常好,但我不太喜欢你——因为你唱得实在太好了。”
第二次,在帕瓦罗蒂参与的一台演出中,孔德身居合唱团,“他特别和善,对所有人都十分友好。我们都很喜欢他,事实上,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最后一次是1991年,孔德在一部歌剧里扮演一个戏份很少的角色,“他依然那么亲切、那么出色,待人热忱。”
“他的声音极具辨识度,即便只听5秒,你也能认出他,这种嗓音独一无二、无法模仿。”孔德回忆,帕瓦罗蒂很爱开玩笑,喜欢搞些恶作剧,也很享受欢乐的氛围。
吕嘉和女高音徐晓英(左二)、于浩磊(左三)等人
女高音奥尔加佩列佳特科曾经在台下听帕瓦罗蒂演唱《波西米亚人》,“对我来说,他是阳光一样的存在,是我们非常向往的一个人。”
自从步入声乐行业,帕瓦罗蒂便是男高音于浩磊追逐的偶像,“那么漂亮的音色、那么精湛的演唱技巧,直到现在,他也是我一直追寻的目标。很可惜,我没有现场听过先生的演唱,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小时候信息不发达,我学声乐知道的第一位世界级大歌唱家就是帕瓦罗蒂。他在人民大会堂的音乐会,他在中国演出的《波西米亚人》,影响实在太大了。”女高音徐晓英说,“我们都爱帕瓦罗蒂,他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