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六大都市圈“建群”,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形神兼备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10-11 4 0

2025年5月,沪苏浙交界原点,长三角示范区的水乡客厅方厅水院竣工。澎湃新闻资料图

10月9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传来消息,《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 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正式印发。该方案从“三个聚焦”破题,围绕实现“七个一”和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0项具体任务举措。

同一天,以“迈向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为主题的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形神兼备”成为区域发展的新理念。

方案的出台、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转向制度规则的软对接,从城市的“群体化”走向“形神兼备”的都市圈同城化。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14座城市。澎湃新闻资料图

从“七个一”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升维

数据显示,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高到2024年的24.6%,6年间贡献了中国约26%的经济增量。万亿GDP城市的数量已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1/3;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此外,长三角还形成了大飞机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硬联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18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联合签订《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7年多来16条“断头路”建成通车,区域高速公路“断头路”清零在即。“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今年建设投资预计超1300亿元;去年年底,环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正式挂牌,统一管理跨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铁路。

不过,也要看到,行政壁垒、制度差异等制约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着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机制框架,但运转效率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规划落地保障不充分;有规模体量,但中心城市能级要提升;有空间形态,但关键节点、重要轴带定位需明确。

此次方案聚焦“七个一”: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每个“一”都精准地瞄准了这些深层次的痛点。

其核心要义在于,从过去的硬件对接,转向制度规则的软件对接,从城市的群体化集结,走向都市圈的同城化融合。这场现代版的“车同轨、书同文”,旨在通过制度的统一与互认,从根本上降低区域运行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能级和效率,无疑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一次关键性升维。

2025年9月4日,浙江湖州,沪苏湖高铁列车驶过沈庄漾水域。视觉中国 资料图

都市圈同城化关键是拆解看不见的墙

当前,长三角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市—圈—群—域”的动力结构特征。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引擎,在于其内部的六大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它们如同六台功率强劲的发动机,其内部协同的效率,直接决定了长三角这艘巨舰的航速。

因此,方案将“都市圈同城化”置于突出位置,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都市圈的同城化,就是要实现空间规划的协同化、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产业发展的协同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生态环境的共保化等目标。

方案提出的“七个一”,如“一卡通”“一网通办”“一个市场”等,正是精准拆解这些壁垒的“手术刀”。在规划对接、政策协同、市场监管等方面探索建立更高层级的协调机制。例如,在产业布局上,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转而依据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

壁垒的存在,往往源于规则差异。比如,医疗检验结果能否互认?职业技能资格是否互通?环境执法标准是否统一?

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同城化的体验感。方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重点领域规则标准的统一和互认。这意味着需要在食品安全、环保、质检、认证等领域,逐步建立覆盖长三角的区域协同标准体系。

同城化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来评判。真正的同城化,远不只是地理距离的拉近,交通先行已经解决这一空间距离,它更是一种制度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它意味着在南京工作的安徽人,其医保卡可以在当地的药店直接结算;意味着在合肥研发的技术,可以无障碍地在苏州产业化。这种可感、可知的“同城感”,才是检验一体化成效最直观的试金石。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壁垒,背后往往是复杂的利益格局。方案强调“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意在构建一套使各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实现“1+1>2”的制度安排。

这就需要用科学的制度设计确保合作可持续,让合作共赢成为各地自觉的行动逻辑。方案提到,通过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色合作园区,探索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东京都市圈、莱茵-鲁尔都市圈都已为我们提供了同城化的丰富范例。然而,长三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需要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深度同城化的新路。因此,长三角的“同城化”探索,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和发展范式转型。它考验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是打破常规、先行先试的改革勇气和智慧。

长三角地区六大都市圈。上观新闻图

新图景将重塑“形神兼备”的都市圈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改革大多已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此时选择以“都市圈同城化”为突破口,正是以一种以小带大的策略,在空间范围相对较小的都市圈内先行先试一体化制度创新,成功后再辐射至整个长三角,这是一种极其务实的改革智慧。

这幅正在绘制的新同城化目标图景,其意义远超一时一地的政策调整。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数字经济崛起的宏大背景下,未来城市群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比拼。哪个城市群能更有效地打破壁垒,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就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脱颖而出。

长三角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今年中央出台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这一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都市圈同城化所提供的坚实支撑。

长三角的各地方、各部门能否以此次行动方案为契机,真正树立起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既做好规定动作,也勇于创新自选动作,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长三角一体化的内涵,值得期待。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级城市群呈现明显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结构特征。当制度的墙被拆除,规则的桥就会被架起,一个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融合的长三角城市群,不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引擎作用,也必将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新的东方范例。(作者系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海报设计 王璐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