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被困珠峰暴雪背后:疯狂徒步与失控的“内啡肽”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10-12 4 0

图源:Pexels图源:Pexels

  来源:时代周报

  在暴雪后的珠峰营地坚守了数天,海子终于在10月10日搭上了回家的飞机。

  “现在回忆起来,每一幕都还历历在目。”海子是此次珠峰东坡徒步大军的一名商业团领队,暴雪发生后,他并未第一时间返程,而是留在营地,直至将队员的行李送出雪山。

  今年国庆,珠峰东坡嘎玛沟区域创下了历史最大客流量纪录。据报道,国庆有近千人在珠峰东坡徒步。而在2023年全年,抵达珠峰东坡徒步的户外旅游爱好者仅约2000人。

  他们当中,有多年在山里跑,首度转战雪山徒步的上海律师王纯洁;有喜欢和山友相约挑战国内多条徒步路线的“国企小领导”陈三火;还有在徒步界混圈十多年、走过多条世界顶级徒步路线的北京姑娘李诺。

  一次“内啡肽的涌动”,王纯洁如是形容自己的户外徒步体验。不同于多巴胺带来的即时快感,内啡肽是指人们在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后,身体自发产生的“止痛剂”。当都市打工人长期被困在恒温的写字楼、算法投喂的舒适茧房和即时满足的便利中,抬脚进山成为他们对抗精神麻木的“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山野秘境,从北上广的郊区到雪山、草甸、溪流、森林,距离更长、地形更复杂也更具挑战性的重装徒步,开始吸引户外生存爱好者的脚步。在某社交平台上,关于“户外徒步”的话题浏览量逼近70亿,引发约3800万讨论。

  热潮背后,风险也在靠近。根据中国探险协会不完全统计,2024年发生了335起户外探险事故,其中徒步项目事故数量最多。

  今年国庆,珠峰东坡这场千人规模的徒步也被一场暴雪扰乱。10月4日起,大批徒步者被困在环境复杂的珠峰东坡,有人甚至出现失温症状。

  经历了紧急的救援,如今,大多数亲历者都已回归日常。10月7日,定日县文化和旅游局向时代财经表示,被困游客均已分批安全撤离并妥善安置,未发生人员伤亡,嘎玛沟核心区路面积雪也已清除。

  但这场暴雪,也给日益升温的徒步浪潮又一次敲响“警钟”。

  AA团徒步小白:“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自然”

  珠峰东坡的这场雪,起初并没有被重视。

  9月29日,王纯洁跟着团队正式进山,开启了人生第一次重装徒步旅程。虽然日常有越野跑的习惯,但背着二三十公斤的装备在山里徒步,王纯洁还是个“小白”。他表示,选择来珠峰东坡徒步,就是“想看点不一样的东西”。

  一连好几天,路上都下着细雨。“当时大家身上湿哒哒的,但都觉得新鲜。在30号左右,我们就已经听到了当地牧民、同行人说后面可能会下雪,只是谁都没有预料到,雪会这么大。”

  10月的珠峰东坡,下雪并不是件稀奇事。“10月,珠峰进入雪季,按往年的经验,月初到月末,从绵绵细雨到雨夹雪,再到暴雪,变化轨迹很清晰。”拥有12年高山徒步领队经验的海子对时代财经说。

珠峰暴雪后大批徒步者撤离下山。图源受访者:王纯洁珠峰暴雪后大批徒步者撤离下山。图源受访者:王纯洁

  这次珠峰行,由王纯洁所在的“上海行者越野跑俱乐部”成员发起组织,参与成员均选择AA制分摊费用。

  为期7天(9月29日-10月5日)的珠峰东坡嘎玛沟徒步,是王纯洁此次行程的核心。早在出发前2个月,王纯洁就开始置办食物、气罐、帐篷睡袋、登山杖、保暖羽绒服、冲锋衣、雨衣等物资。他背着30公斤的装备进山,“高原地区跟平原地区徒步肯定不太一样,需要储备不少物资。”

  9月28日,他先从拉萨乘动车至日喀则曲当镇。9月29日,徒步正式启程。行至10月2日晚,他所在的10人团队在俄噶营地过夜。10月3日上午,团队分为AB两队,A队5人从俄噶营地前往珠峰东坡大本营,当晚抵达热噶营地。



  10月4日是整个行程的转折,“路上已经开始飘小雪。下午2、3点钟的时候,雪就越来越大。4点左右,鹅毛大雪已经下起来了,雪不断往衣服上弹,晚上开始雪灾”。

  大雪伴随温度下降,即使是裹着冲锋衣、还穿着雨衣,王纯洁仍“冷得难受”。脚下的积雪,让原本就不轻松的负重徒步变得更加吃力。王纯洁回忆:“下雪下雨,背包会浸水,然后越背越重,特别累。”

雪砸在徒步者身上。图源受访者:海子雪砸在徒步者身上。图源受访者:海子

  晚上10点,大雪仍在持续,已经在营地驻扎的王纯洁,明显感受到了气候的不寻常。“做饭的时候,下雪的状态已经很不对了。一顿饭的时间,帐篷外的雪就积得很厚。除了大雪,还有雷声和闪电。”

  王纯洁说,“10分钟不到,积雪就堆积到20厘米高,我们得不断抖帐篷,就怕它被压垮”。

大雪即将覆盖整个帐篷。图源受访者:王纯洁大雪即将覆盖整个帐篷。图源受访者:王纯洁

  一夜无眠的王纯洁和队友铲雪“铲到麻木”,“铲一圈雪要20分钟,可刚铲过10分钟,雪又积回来了。社交平台上好多人说‘会不会恐惧’什么的,根本没想这些,当时只想把事情解决,保证自己不被活埋。”

  尽管最终被安全解救,并且回归日常生活一段时间,王纯洁回忆起那晚的暴雪时,仍心有余悸,“面对这场暴雪,我没别的想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自然。”

  抛下行李“逃离”,徒步者回归北上广

  不同于王纯洁的AA团,海子带领的商业徒步团,9天行程每人交近万元的团费。也因此,物资和应急准备都更加充裕。“以实物补给来说,每餐四菜一汤的标准,我们按9天行程备了12天的量,牛肉面、水果、零食都有。”

  大雪来袭那天,恰好是海子所带商业徒步团的行程第三日,团队当时正前往海拔约4500米的汤湘营地。

  作为经验丰富的徒步团领队,海子明白暴雪背后隐藏的危险,“之前在其他高海拔地区,就有突降暴雪导致帐篷被掩埋,徒步者出现低氧封闭窒息的事件。所以我这次是非常紧张的,巡夜、铲雪,晚上完全不敢懈怠。要保障客户安全。”

  海子回忆,“刚开始带着手套去刨,后来我用盛菜的盆,两三个盆挖雪都变形了。后来发现,盆很容易把帐篷刮坏,所以我用了炒菜的大勺子去处理积雪。”暴雪当晚,海子整夜未眠,守护在13名队员身旁。清理间隙,他还要逐个帐篷查岗,“问他们有没有不舒服,能不能听见我说话,就怕有人缺氧没反应”。

  暴雪夜的营地,物资成了最稀缺的“奢侈品”。

  王纯洁记得,在措学仁玛营地,因为和一名藏民此前有过交流,他被邀请进入藏民帐篷中烤火,“很多人连烤火的机会都没有”。

  团队还配备了卫星电话,“每个人都能跟家人报平安”。

  有14年经验的徒步者李诺应对从容,从每40分钟为帐篷抖一次雪,到后来直接集体撤到更大的客厅帐篷。备用的保暖层也能扛下零下二十度的气温。“我们同行队员都是长期高海拔徒步的人,向导和领队非常专业,所以算是比较有应对经验。”

  10月5日早上雪停了,几百头牦牛成为暴雪后入山救援的重要先锋。

  天刚蒙蒙亮,李诺所在的徒步团成为了大雪后的一支开山队伍,“雪最浅的地方都没过了膝盖,每走一步都要把腿从雪堆里拔出来,再踩出一个深坑。”这样后面的队员或者徒步队伍都可以沿着这些坑走,体力消耗没那么大。

  据她回忆,团队里七个人轮流开路,手套很快被冻硬。就在队员们觉得体能已经到达极限,李诺突然远远望见有牧民赶着黑压压的牦牛群朝他们走来,“那一刻真的感动,知道不用再自己硬扛了”。

  牦牛是许多高山徒步团队的载物工具,它们的队伍通常由本地藏民带领,帮助徒步者们背负运输帐篷等物资。

  海子告诉时代财经,一头牦牛一般可以负重80公斤。但暴雪让路况发生变化,负重的牦牛无法正常在积雪中行走,加之山上野草被大雪掩埋、牦牛面临食物短缺,为此许多牦牛工都选择先放下徒步者们的行李,及时撤离下山。

高山徒步中载物的牦牛。图源受访者:王纯洁高山徒步中载物的牦牛。图源受访者:王纯洁

  这也导致不少游客的行李被落在山上,“人回到北上广了,但我的包还在山里。”

  “很多团队的物资没法转运,游客只能先出山,东西就丢在山里了。”海子团队的牦牛工也选择了先撤离。在撤退的途中,他也看见了汤湘营地、措学仁玛营地都散落着其他团队留下的大量帐篷、行李等装备。

  为此,海子追加了近2000元费用,雇了好几头牦牛,将团队物资悉数带回山下。“我们团好多顾客都已经回北京、上海工作了,但他们的行李还在山里。我得负责把这些行李给他们拿到。”

  “徒步并不是有腿就可以”

  如今,已回归日常生活的海子,计划休整几日后便再度启程带队。10月正值户外徒步的旺季,海子所在的这类商业团订单不断。

  “88公里戈壁徒步5888元起/人”“5日腾冲氧森徒步3980元起/人”,时代财经搜索OTA平台发现,覆盖国内外徒步路线的定制游产品十分丰富,其中,一份“冰岛冰川徒步10380元起/人”的产品显示已售超2800份。

  而继珠峰登山商业化日益成熟后,近年珠峰东坡的徒步游也逐渐受到户外爱好者的追捧。

  社交平台和OTA平台上亦有不少关于“珠峰东坡徒步”的攻略,“国内徒步路线天花板”“在5000米海拔遇见此生难忘的日照金山”,勾起了不少城市人对户外的热爱和向往。

日照金山。图源:Pexels日照金山。图源:Pexels

  然而,无论是极端的海拔、复杂的地形,还是瞬息万变的天气,都推高了高山徒步的难度。即便如此,走进山野的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徒步老炮,还有许多缺乏足够安全意识,对危险认知不足的徒步小白。

  除了珠峰东坡的暴雪,今年国庆假期,四川甘孜丹巴县丹东镇的卓雍措湖垭口附近,一名女游客出现高反、失温等情况,最终被路过游客和当地警方、镇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接力救援,成功将女游客运送下山,随后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接受救治。

  另据微信公号“海北祁连山报”报道,从10月2日起,多名徒步爱好者从甘肃张掖市肃南县进入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10月5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多名徒步爱好者在祁连山老虎沟区域被困。经过多地多部门连续近72小时的紧急搜救,251名被困徒步人员被转移,其中1人不幸遇难。

  低估了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致命性是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澎湃新闻报道,有参与此次祁连山冷龙岭徒步的驴友称,“这趟行程的‘小白’太多了。有两个人用一只冰爪的,有不带羽绒服的,甚至有不带睡袋、帐篷的,就往里面冲。”

  徒步并不是有腿就可以。当痛苦会“上瘾”,人们沉迷于户外挑战释放的内啡肽时,或许更应该明白——最顶级的户外技巧,从来都不是如何登顶,而是如何安全回家。

  (应受访者要求,王纯洁、海子、陈三火、李诺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