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IROS:人形机器人热潮下的“人才漩涡”与“替代”争论

亿通速配 正规配资 2025-10-24 3 0

10月21日至25日,IROS 2025(IEEE/RSJ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在杭州举行。作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之一,这是IROS时隔近二十年再次在中国举办。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本次大会的主要论坛座无虚席,企业展区的核心展品需要排队才能近距离体验。

这种高度关注的背后,反映出当前机器人领域,特别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所汇聚的技术突破预期与资本投入。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也已转变,从重要参与者成长为不容忽视的技术策源地与市场中心。

IROS 2025现场。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秦盛 摄

热潮:一场属于未来的“狂欢节”

与其他展会不同,IROS作为学术会议,不仅是主论坛,就连最专业、最垂直的分会场也都“站无虚席”,挤满了学者、工程师和学生,论坛结束后他们在走廊、入口处继续交流,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想法在此直接碰撞。

IROS人形机器人系统论坛上,参会者都举起手机拍摄嘉宾最新观点

在本次大会上,共有会议论文投稿5083篇,覆盖全球66个国家,创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新纪录,以及期刊论文投稿777篇。最终录用了1991篇会议论文,其中包括优必选研究院新提出的高斯采样(Sampling-Gaussian)方法,给出让其Walker S2系列人形机器人拥有接近“人眼”的立体视觉感知能力的解决方案。

在大会现场的最新论文展示区,来自各国高校的学生围绕海报上的数据与曲线,以中、英、日、韩等多种语言展开热烈讨论。

会议期间,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国内代表性企业与机构还组织了多项机器人技能比赛。来自不同国家的高校与研究团队在现场调试代码、反复优化,争分夺秒提升比赛成绩。

参赛团队在调试代码

矛盾:理想与现实间的“人才鸿沟”

在展区,不少企业的展台前出现了手持简历的学生,简历上列满了与机器人相关的项目经历与技能。与此同时,多家企业的展板醒目标注“招募”字样,岗位涵盖从“模型算法工程师”到“机械结构工程师”等多个方向。字节、小米等企业也设有展台。小米展台的工作人员直言:“我们这次没有展示新技术,主要就是来招人。”

IROS现场某企业的招聘启事

一位机器人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企业当前不缺“人手”,而缺“人才”——“要的是将军,而不是兵”。

如今,高校中的资深教授与其得意门生凭借顶尖论文与算法纷纷创立初创公司,使得大企业更难招到理想中的技术骨干。

另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对记者指出,目前大多数公司仍倾向于招聘具备基础能力的团队,再通过内部培养或实践机会进行提升。“比如在腿部行走的强化学习方面,能找到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已经非常难得,这类人才大多已被各大公司‘收藏’,或有经验者选择自主创业,外部招聘难度很大。”

然而,这些被企业争抢的人才,自身也面临挑战。

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创业者表示,创业后面临的挑战已从“发表顶会论文”转变为“寻找市场、实现量产、对接客户”,他们目前更急需市场方向的合作伙伴。

大会期间一团队研究成果获奖引来围观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一个奇特的“人才漩涡”已然形成:大企业拥有资金与场景,却难以招到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技术专家;学术派创业公司具备技术护城河,却缺乏深度了解市场、供应链与商业化的管理人才。热潮之下,各方均在自身短板处感到“饥饿”。

思辨:超越“替代”的行业共识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终极命题,仍然是“人机”关系。

在此次大会期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师从“人形机器人之父”加藤一郎的早稻田大学菅野重樹、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硅谷机器人教母”安德拉凯伊等多位行业大拿进行了一场“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很快取代人类”的辩论。

菅野重樹认为,机器人能够承担各类任务,从而让人得以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去“享受生活”。当然,机器人能做的事,也不代表人类就不能去做。

凯伊以汽车发明和模特行业为例指出:“每生产一辆汽车,就会创造一批就业机会,人形机器人也是如此。我并不认为它们会取代大多数人类,而是每一个机器人的诞生都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那些声称自动化将取代所有人类工作的研究是有缺陷的。事实上,最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或许是时装模特——这看起来是项轻松的工作,但我们恐怕不会愿意花钱让人形机器人成为未来的时尚模特,除非极特殊情况。”

凯伊展示的机器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可能性,圆圈颜色越深越大代表可能性越高

王兴兴也表示,如果人形机器人去工厂,它的速度可能会不够快,但实际上,“在工厂里,你不要去跟自动化设备比,生产速度是比不了的,永远是自动化设备比人形机器人更快一点,整个过程是会相对友好的,并不是机器人和AI技术的发展突然爆发,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会取代很多人的工作……今年机器人在比赛、娱乐表演等方面,其实在中国已经有落地,这不是取代,而是增添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尽管辩论分为正反两方,但在观点交锋后逐渐形成共识: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并非“替代”人类,而是辅助人类、创造新价值。这场辩论的本质,或许实则是“替代”与“创造”之间比例与路径的探讨。人类选择做机器人做不了的事,而机器人去做人类不想做的事,这不仅是理想趋势,也正在成为业界应对人才矛盾、规划技术路线的现实共识。

参与辩论的科技大拿们摆出机器人的姿势合影

IROS 2025即将结束,但关于机器人与人类共生的篇章才刚开始。这场热潮能否持续,不仅取决于技术的突破,更取决于我们能否填平人才的鸿沟,并以智慧和包容,迎接一个“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