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药械在进博会“展品变商品”,于中国落地本土化生产|共享大市场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11-08 1 0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许悦

八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之后,不少跨国药械公司进一步成为了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与共建者。

界面新闻记者在本届进博会留意到,跨国药械企业加码在华工厂、推动药物在地化生产已成大势所趋。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全球创新产品得以高效进口并加速商业化落地。

高端医疗设备地产化加速

蔡司(Zeiss)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铭远(Martin Fischer)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履新。一个多月后,他就来到中国并首次参与了第八届进博会。

费铭远在蔡司展台上致辞时称:“进博会作为重要的开放平台,为蔡司这样的科技企业带来了很多宝贵机遇。”

在蔡司的展台上,蔡司展出了首款国产高端手术显微镜PENTERO 800 S——它是一种在显微手术过程中用来放大手术视野的设备,已在苏州完成本土化生产。

去年7月,蔡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超1.3万平方米的工厂正式启用。当年,蔡司要在苏州建厂的消息曾引发了很高关注度,这是这家德国光学巨头首次在中国购地建厂,总投资约2.5亿元。国产高端手术显微镜PENTERO 800 S正是诞生于该工厂。

在今年进博会上,蔡司的苏州工厂堪称“国产化产品大爆发”。不仅有前述国产高端手术显微镜,还有三款高端研究显微镜系统——它们在今年9月于蔡司苏州首产下线。蔡司也成为了业界首个在激光共聚焦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领域实现本土化生产交付的国际厂商。

蔡司手术显微镜PENTERO 800 S

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意味着一些原先进口的医疗设备能够在中国完成生产。这些设备往往在更早时候就作为进口产品获批,在多年以后,中国的技术能力和产业链供应能力大幅提升,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也不再是难题。同时,本土化生产也更容易提供质优价宜的产品。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愿意在中国投入真金白银建厂生产高端设备,也反映了中国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强。

进博会期间,美敦力(Medtronic)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在接受包括界面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市场前景、供应链还是原创能力,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都大有可为。

顾宇韶认为,从市场角度来讲,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未来10年内,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医疗刚需巨大,届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数量最大的单一市场;另外,中国供应链是全球竞争力最强的供应链之一,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也已从“跟跑”迈向“同类最优”,临床医生与创业者的融合日益加深,无形中促进产品迭代,使得中国的原创创新不断涌现。

医科达(Elekta)创始人、全球董事会主席劳伦特莱克塞尔(Laurent Leksell)已不止一次为来中国赴进博之约。医科达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典,主营业务为精准放疗的医疗设备企业。企业创始人发明了世界首台伽玛刀(Gamma Knife)。

在进博会开幕式上,莱克塞尔向媒体表示,自2018年首次参展以来,医科达的本土化进程显著提速,从设立区域总部、成立合资企业,到如今已实现全线产品本地制造,这些产品不仅服务中国患者,还将从中国走向全球,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宣布于2025年实现全线产品中国本土化生产之际,医科达还在进博会现场展示了企业可以在华生产的一系列核心设备——旗下最新一代Leksell伽玛刀Elekta Esprit、全新一代精准智能放疗平台Elekta Evo、精准近距离治疗系统Elekta Flexitron等核心产品。其中,Elekta Esprit自2023年进博首发后,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实现本土化生产。

医科达最新一代Leksell伽玛刀Elekta Esprit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医科达包括展出产品在内的全线产品已实现中国本土化生产,能够满足患者多元化的临床所需;同时,医科达的北京工厂具备其全球最全产品线,这并非所有的工厂都可实现,标志着中国正加速成长为医科达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和创新枢纽。

来自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的数据则更具体地展示了中国生产力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意义,它是推动跨国企业投资中国地强劲动力。

截至今年8月,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已累计交付1万台医疗设备,其中65%销往全球市场,培育核心本土供应商超过300家。另在今年1月,西门子医疗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在深圳破土动工。

更多地产化产品在路上

在进博会上,展品变商品、商品地产化,跨国药械公司共享中国器械市场机遇的故事非常多。它不仅仅发生在大型医疗设备领域。

这其中,依视路陆逊梯卡集团(EssilorLuxottica)的星趣控镜片诞生于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该款镜片可使光线在视网膜前方形成非聚焦的光束带,并产生减缓眼轴增长的信号区,从而达到延缓近视加深的效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近视控制产品。

得益于进博会的传播力,星趣控作为近视管理品牌被迅速知晓,产品在华快速实现了量产。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星趣控镜片的生产被安排在上海依视路光学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依视路”)。它是集团全球重要的镜片生产基地之一,于1995年就在松江落户,至今已满30个年头。另在今年进博会上,搭载星趣控2.0镜片的星趣控智能眼镜迎来全球首发。

依视路陆逊梯卡星趣控2.0镜片

据赫力昂(Haleon)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经理顾海英介绍,该公司亲身感受到了进博会的“展品变爆品”,企业往届亮相的善存营养包系列、扶他林长效抗炎止疼乳胶剂、益周适牙龈修护牙膏等产品在中国市场后均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市场反响。扶他林长效抗炎止疼乳胶剂、益周适牙龈修护牙膏均是地产产品。

另在年内,赫力昂已完成对其非处方药合资公司——中美天津史克的全资收购,强化赫力昂在中国的供应链运营与创新潜能;同时,公司在苏州启动增资扩产计划,不断提升本土生产与研发能级。

同时,更多的跨国药械公司正在不断推进药物、器械本土化生产。这中还包括目前备受关注的替尔泊肽注射液——GLP-1/GIP双靶点药物,在今年三个季度的全球销售额已经逼近250亿美元,是近几年之内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新“药王”的产品。

在进博会举办的同一时间,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礼来苏州制药申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拟纳入优先审评品种,意味着产品有望迎来地产化生产。

2024年10月,礼来(Lilly)投资15亿元来升级其苏州工厂,希望能扩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的生产规模。当年5月和7月,替尔泊肽的糖尿病治疗、体重管理适应症在国内获批。目前,国内的替尔泊肽注射液是进口产品,其地产化也味着中国即将迎来“中国版替尔泊肽”。

除了礼来,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的在地化生产也在推进。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该公司在华首个生产制造基地,也就是上海临港工厂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四款产品型检样品顺利下线;目前,这四款产品的临床报告均已完成并提交注册,意味着距离获批和地产更进一步。

进博会上,罗氏制药(Roche)中国总裁边欣表示,中国是罗氏全球第二大市场,罗氏在上海投资超20亿元的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是其深化本土化战略的关键里程碑,“作为跨国药企首个在华实现大分子抗体生物药本地化生产的基地,它有力印证了罗氏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罗氏制药在进博会期间透露,罗氏上海工厂将率先推动眼科创新药法瑞西单抗注射液(罗视佳)的本地化生产;目前相关准备工作已在开展,预计将于明年年底取得阶段性进展。



跨国药企和本土公司的合作,也进一步帮助了双方共享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机遇。

比如,美敦力康辉的AiBLE数智创新生态在2023年进博期间首秀。两年后,美敦力康辉与今海医疗、佳量医疗联合发布了导航下脊柱内镜微创技术以及机器人引导下激光消融微创技术。它是AiBLE生态内的智能设备与本土企业技术相结合的代表成果。此外,去年在进博会首展的美敦力康辉NIM-Eclipse术中神经监测系统今年已在中国及日本获批,正式出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