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悠久的文化交相辉映,造就了多彩的西藏。藏族百姓的饮食、服饰、舞蹈、戏剧等,几乎每项都有与之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还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西藏高原农牧业也有显著优势。
澎湃新闻记者近日在西藏山南市的一家手工业合作社和一家高原农业企业采访时发现,两家立足于西藏当地优势的企业,很好地帮助、带动当地藏族妇女掌握了一项技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11月初,西藏山南市雅鲁藏布江。 本文图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摄
在家门口就业的卓玛当上了公司生产管理负责人
卓玛的家在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这里紧靠着雅鲁藏布江。因为地理气候的关系,雅江北岸有大片的沙丘。
大约六七年前,卓玛还在家里照顾孩子,没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家里靠种青稞、养牛为生。2019年的一天,卓玛看到家附近有人正在修建设施农业大棚,于是她试着去问技术人员,是否招工。
正在修建大棚的公司叫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之源”),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来自湖南的援藏企业。当时绿之源公司流转了雅江北岸的沙地几千亩,计划改良土壤之后种植有机蔬菜、水果。
“我会说一点普通话嘛。有个技术人员,我跟他说你们这里招人吗?他说修完棚子就招人,我给他留了一个电话号码。”卓玛回忆,大概一个月之后,她就接到了绿之源公司的招聘电话,当时她很高兴。
不过那时候卓玛也担心,自己的孩子还小,如果上两天班要请假,可能老板也不愿意。“很多方面都担心。”卓玛回忆,不过老板人很好,家里忙不过来可以随时请假。
那时候的卓玛是公司里的临时工,在大棚里种菜,干些农活,一天工作8个小时,能赚150元钱。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几年后,卓玛学会了很多种菜技术。
公司种植面积扩大后,工人也逐渐增多。公司里的技术人员都是内地过来的老师,当地的员工听不懂老师说的是什么,会讲普通话的卓玛就主动承担起了翻译工作。老师讲怎么种菜,卓玛负责翻译。卓玛把老师讲的知识点用藏语都记在本子上。很多时候她先学会了,再给藏族同事讲。逢年过节技术人员回家了,她就找出笔记本,按照记下来的操作方法实践。
在公司里工作时间久了,绿之源公司负责人李东平发现卓玛踏实、勤奋。李东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卓玛做临时工时勤劳肯干,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组织力,我们选拔她成为公司正式职工重点培养,专人教她写字、识字,技术员教她各种农业种植管理技术。”
2022年,绿之源公司负责人决定和卓玛签订劳动合同,聘请卓玛为公司的生产管理员,并且缴纳五险。这样一来,卓玛每个月的收入增加至4800元,后来卓玛能力越来越好,工资又涨到5800元。
今年11月初,李东平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这样介绍卓玛:“有一位女士,就是我们的卓玛,在我们这工作5年多了,是我们培养起来一个技术能手。卓玛不仅会种菜,也能讲解、宣传。此前农博会绿之源公司赴外展销,也是卓玛讲解。”李东平说,“不管蔬菜卖没卖出去,就有这一点,我就觉得我们成功了。”
现在卓玛已基本掌握公司里各类蔬菜的种植技术,只是公司技术人员不在的时候,一些复杂的病虫害问题她还应付不了。卓玛不识字,具体用什么药还是不太清楚,但是育苗、嫁接、定植、打包这些,她已经熟练掌握。卓玛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没能上完学,现在她还在学习,能够填写出库单。

在扎囊县绿之源种植基地,李东平向采访团记者介绍卓玛通过自身努力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11月13日,卓玛又到湖南长沙出差,参加当地举办的农博会。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因为公司出差,她还去过成都等地,并在会上推荐公司的有机农产品。正是在家门口的绿之源工作后,她才第一次走出西藏,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卓玛是贡嘎县人,结婚后在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生活。2018年,在章达村村书记的推荐下,卓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梦想是,我想去北京一趟看天安门,这样有个梦想。”卓玛说。
截至目前,绿之源公司已经成功改良沙地1200亩,建成温棚13栋,其中有暖棚5栋。公司种植农作物目前主要以芦笋为主,年销售额约为500万元。该公司在当地已累计为4.4万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
残疾妇女达娃央金成长为公司妇女委员
氆氇是藏族传统的手工艺织物,藏族的服饰和床垫、坐垫等家居用品多是用氆氇做成。
在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有一种流传很久的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叫“泽帖尔”,是当地的精品羊毛手工艺品、西藏氆氇中的佳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达娃央金(右)正在捻线。
资料显示,泽贴尔从选料到编织工序都较为考究,必须用绵羊脖子下以及背上的上等细软毛,编织出来的“泽贴尔”质地柔软并有独特的斜纹花纹。
十多年前,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乃东区手工业合作社”)负责人巴桑找到泽当当地的五位高龄老人学习“泽帖尔”的制作工艺。通过努力,巴桑最终掌握了“泽帖尔”从选料到捻线、纺织、染色等完整的工艺技术。2008年,以生产泽帖尔为主的乃东区手工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21年,泽帖尔编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达娃央金在乃东区的这家手工业合作社工作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大概30岁的时候她的一只脚突然生病,在当地医院看了很久,最终还是无法治好,从此达娃央金只得拄着拐杖行走。
一直在山南市琼结县农村生活的达娃央金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3年,42岁的达娃央金听说乃东区的一家合作社招聘残疾人,她决定去试试。

达娃央金每天的工作是梳理羊毛,把羊毛捻成细长的线。
乃东区手工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巴桑还记得达娃央金来找工作时的情景。那时合作社因招聘了许多残疾人而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合作社还在一个小的厂房里,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
一天,达娃央金找到乃东区手工业合作社问巴桑:“能不能在这里工作?”巴桑问达娃央金:“我们这个梳毛、洗毛的工作能不能干?”达娃央金说可以干,巴桑便留下了达娃央金。经过一段时间培训,达娃央金表现不错,于是便留在合作社工作至今。
达娃央金在合作社已度过了十二个春夏秋冬,每个月收入3800元,合作社里管吃管住。每天9点半上班,中午休息1小时,下午6点下班。周末的时候,达娃央金会和同事在合作社的食堂里喝喝茶,坐着聊会儿天。每逢年节达娃央金则会回家看望亲人。这样的生活对于曾遭受重大家庭变故的达娃央金来说,安定、幸福。

达娃央金给自己织的保温杯套和酥油茶瓶套。粉红色的小包是合作社给每位员工发的藏族女士手提包,也是公司曾售卖的一款产品。
“如果是待在家里面的话,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边是自己有活干可以拿钱,那我心情也非常开心,所以一直干到现在。”达娃央金说,平时拿到工资,她最喜欢给自己买两件新衣服穿。
最近,达娃央金还当选为合作社的妇女委员。巴桑说,因为她平常工作上很积极,技术也很好,和同事关系处得也很好。
巴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一共有79名易地搬迁群众、32名残疾人、4名大学生在合作社工作,每年合作社的收入1000万元左右。对于巴桑而言,残疾人手工梳毛、洗毛、捻线的速度虽然不算快,“但是他们现在自己拿到工资,家里的那些困境基本上就解决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