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过四代人的老房子,“长”出新生活|一平方米的改变有多难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11-20 1 0

64岁的傅晓华住在上海宝山区国权北路815弄1号。这间老房子已住过四代人,从她的公婆到孙子,一大家子都在这里生活过。

“那时晚上拎马桶,白天还得跑公厕,老人九十六七岁,到那边怎么行?”10月28日,傅晓华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道,公厕和倒粪口位于小区门口,1号楼是距离最远的,没有卫生间一直是全家头疼的事。

如今,政府为居民家里免费加装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困扰多年的如厕难、做饭难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她高兴地说:“给我们解决好大问题。”

傅晓华家增设的厨卫  除标注外,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国权北路815弄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为上海光明集团(良友公司)职工宿舍,包括3幢1层平房和1幢3层建筑,共41户。每户面积大多只有十几平方米。过去家家拎痰盂,小区门口的公厕也是倒粪站,水池、液化气灶都搭棚子设在门口。

过去6年,815弄已经历多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也有了质的改变。宝山区高境镇逸仙一村第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谢素芬介绍,过去,小区里有大量违章搭建,通道仅一条弄堂宽,两个人并排走就有些挤了,电线杂乱交错,人都是从衣服下面穿过。2019年,小区开展集中整治,拆除违建后环境宽敞许多。

改造后的国权北路815弄。

国权北路815弄改造前的样貌。受访者供图

2024年初,宝山区提出要在全区层面实现“手拎马桶”清零。同年10月起,国权北路815弄迎来重大改造——每户人家户外增设独立厨房、卫生间和淋浴间,使用面积增加8平方米左右。马桶、面盆、灶台、瓷砖、门窗更新等全部由政府出资,并统一安装防盗门。同时,小区房屋外立面及道路、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地下管道全面改造,水泥路面更新为沥青路面,居民生活品质大大提升。

改造过程中,3幢平房在室外贴墙加建厨卫,但唯一一幢3层楼房却遇到难题。施工方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幢楼一梯6户,原本3户共用一个厨房。起初计划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外扩,以解决厨卫问题,但现场勘探发现,地铁18号线从建筑下方穿过,无法打桩施工。

国权北路815弄的房屋空间逼仄,住户大多是租客。

国权北路815弄门口的公厕,右侧设有倒粪口。

考虑到安全范围和施工难度,宝山区房管局会同属地街镇、实施单位反复研究,最终确定方案:在楼外统一建设轻质钢结构房屋,扩建12户厨卫,另6户利用原楼内的公共厨房改建。

新问题随之而来——哪户使用楼内的原厨房,哪户需要走到室外?谢素芬介绍,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居委会决定采用抽签方式分配。然而,要让所有居民接受抽签,居委会前后协调了两个多月。

“大家都想要楼里的,有人提出家里有老人行动不便,有人就是坚持要楼内厨卫。经过沟通,有几家主动退让选择外面,也有僵持到最后才肯抽签的。”谢素芬说。18户中部分房屋已出租,而增设厨卫需由房主出面签字。居委会工作人员挨个沟通:“增加厨卫以后,租金也能提高,每个月多三五百块总归好的。先拿房子先使用,不然房间空关,损失的是你房主的租金。”

最终,随着首批抽签家庭的厨卫投入使用,效果良好,其他居民也陆续同意。为避免纠纷,每户抽签时,居委会全程录像留档。

10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建的轻质钢结构厨卫排列整齐,与楼房之间加装了雨棚,方便居民雨天通行。建筑墙体由三层材料组成——外层为钢板,中间隔热棉,内层贴瓷砖,既保温又隔热。

3层楼房无法贴墙扩建,因此在楼外统一建设轻质钢结构房屋作为厨卫。

此次改造,小区原有老化堵塞的管线全部更换,并新建化粪池和泵房,雨水、污水分流接入市政管网。考虑到外部马路比小区地坪高出1.5米,小区每逢暴雨常发生积水内涝,这次增设了大型抽水泵,困扰居民多年的积水问题得到解决。

改造期间,由于车辆无法进入小区,所有设备和材料都靠人力搬运。居民仍在此生活,施工安全、噪音管控等都面临不小挑战。施工方项目负责人表示:“整个项目是硬抢出来的,三个月就完工了。”

党宝荣家扩建的厨卫。

天气晴朗时,居民党宝荣常常坐在室外晒太阳。她从安徽老家来上海24年,在815弄住了十几年,过去打工,现在带孙子孙女,目睹了这里的变化。

“过去这里都是高高矮矮的房子,我们在门口搭个棚,不漏雨就行,再搭块板放电磁炉、煤气灶烧饭,上厕所都是拎马桶。”她说,“以前没有泵站的时候,一夜睡醒,大暴雨,东西漂得满屋都是。”

现在,家家有了厨房、卫生间,做饭、上厕所、洗澡都能在家解决,生活方便了太多。尽管是租房,她也没想过搬走,儿子儿媳都住在这里,孙子孙女上学也近,生活久了便有了感情,她感慨道:“上海算我半个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