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科技(苏州爱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即将于2025年11月21日接受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审议,但其IPO之路可谓荆棘密布。这家主营骨科耗材的医疗器械企业虽在2024年业绩止跌企稳,却深陷集采政策冲击、财务内控不规范、实控人高度控股等多重困境。
爱得科技核心产品脊柱类、创伤类耗材已全面纳入国家带量采购范围。受政策影响,公司脊柱类产品销售收入从2022年的1.37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0.84亿元,降幅达38.7%。更为严峻的是,产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2024年椎体成形系统价格176.45元,较2022年478.65元下降63%;脊柱内植入产品价格98.62元,较2022年193.08元下降近50%;骨水泥价格240.74元,较2022年475.74元下降近50%。
面对集采冲击,爱得科技试图通过“以价换量”策略维持业绩。2024年公司业绩回暖,营业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4.87%;归母净利润6716.05万元,同比增长5.60%。然而,这种增长主要依赖销量提升,产品单价大幅下降导致毛利率持续承压。
爱得科技销售模式高度依赖经销商,报告期内公司经销模式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7.71%、94.07%、87.08%和83.85%,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公司称主要因买断式经销为主,但这种模式导致公司对终端销售情况掌握不足。
监管审查发现,爱得科技对同一经销商的销售数据存在前后矛盾。根据北交所问询回复,2021年、2022年,公司对经销商成都弘汇康的椎体成形系统销售单价分别为605.30元/件、686.81元/件;但新三板问询回复则显示,同期对同一经销商的销售单价却分别为145.83元/件、151.43元/件。同一产品、同一经销商、同一时期,销售单价竟出现4倍差异,严重损害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此外,公司与部分经销商的合作时间表述也存在矛盾。北交所问询回复显示,爱得科技与重庆市鼎翀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于2009年开展合作,而新三板问询回复则显示双方于2013年开展合作。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与港宏医疗器械、济南健松商贸等多家经销商的合作时间表述上。
爱得科技的经销商队伍中存在大量异常情况:部分经销商成立时间晚于合作起始时间;已注销的经销商销售收入占经销收入比例高达14.87%(2022年)、6.42%(2023年)和0.19%(2024年3月);部分经销商实缴资本极低甚至为0,参保员工人数极少。
例如,2022年、2023年第二大客户融誉医疗于2019年5月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实缴资本仅12.5万元,参保员工仅2人,却在成立第二年为爱得科技贡献1456.72万元收入,占总营收5.88%。这些异常经销商的存在,使得公司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严重质疑。
陆强和黄美玉夫妇为爱得科技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和控制的公司股份比例共计79.07%,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引发了监管对“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的风险关注。公司虽称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坦言若陆强、黄美玉利用其控制地位对公司的人事任免、财务决策、重大经营等方面进行干预,可能会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对关键高管李逸飞的依赖程度极高。李逸飞作为公司总经理,长期负责销售及渠道管理。更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4月,黄美玉将其持有的爱得科技10%的股权以0元对价转让给了李逸飞。北交所对此提出质疑,尤其是李逸飞此前曾通过第三方代持等方式代持广州纵途等其他公司股权。这种零对价转让股权的合理性遭到监管质疑,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规范性的担忧。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