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四年一度的全国运动会,如同一场周期性的盛大潮汐。当浪潮退去,总会留下一些璀璨的名字,作为时代的印记。
在关注年轻运动员创造佳绩,迎向新时代的路上,我们更该驻足回望,那些即将挥别赛场的名字,是他们共同铺就了中国体育坚实的“来时路”。
11月20日是全运会田径比赛的收官日,广东省奥体中心田径场内的观众比前几天更多一些。“亚洲飞人”苏炳添没有选择个人百米赛道,而是将“最后一舞”留给了男子 4100 米接力决赛。
这是苏炳添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百米跑。广东队在二道出发,36 岁的他担任第一棒。摄像机镜头再次展示了田径迷熟悉的动作,苏炳添拿出了卷尺,丈量距离,调整起跑器位置。
38秒71,广东队以第四名的身份完赛,即使未能站上领奖台,但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已经足够传奇。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晋级决赛,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在两个多小时后的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创造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他曾经在2015年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上,携手莫有雪、谢震业、张培萌夺得男子 4100 米接力银牌。
同样是在这届世锦赛,男子百米半决赛上苏炳添和博尔特处在相邻赛道,和牙买加闪电同场竞技,苏炳添的启动加速一度打乱尤塞恩博尔特的节奏,后者在最后20米才实现强势反超。
身高只有172cm,百米要比博尔特多跑7步,苏炳添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从打开10秒大关再到实现9.83秒的黄种人最好成绩,苏炳添大器晚成。
“因为不想无端端地、没有声息地跟大家说再见”,广东人苏炳添坚持到了在家门口举办的全运会。赛后,他脱下白色的跑鞋,和全场观众致意,甚至在赛后走过混合采访区时,他还打着赤脚。
“挂靴啦!”他笑着告诉现场媒体。一代短跑名将功成身退,但在竞争绝对速度,挑战人类极限的百米跑项目中,他取得的突破,早已成为人类田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东方样本。
同样生于1989年,多年来和苏炳添在同一块田径场上竞技的,是女子铅球奥运冠军巩立姣。
东京奥运会时,苏炳添现场看到巩立姣夺冠领奖,甚是羡慕,“特别想找她拿金牌给我拍个照”。
11月16日,36 岁的巩立姣在女子铅球决赛场上的最后一掷,定格成本届全运会最催泪的画面。这位带着膝关节旧伤的老将,赛前打了三针封闭才站上赛场,决赛中 19 米 68 的成绩,让她实现史无前例的全运会 “五连冠”。
在她代表中国队参加的5届奥运会上,巩立姣集齐了1、2、3、4、5名的荣誉。北京奥运会铜牌、伦敦奥运会银牌、里约奥运会第四名、东京奥运会金牌,再到巴黎奥运会的第五名,她是首位在女子铅球项目这一单项上获得奥运金牌的亚洲运动员。
时光流转,她不再能投出20.58米的PB(个人最佳成绩)了,但这名杰出的女性运动员用自己20年来的稳定、高水准的发挥,带动小众项目热了起来。

在37岁时选择用一枚金牌告别竞技场的,还有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马龙。第六次征战全运会的“六边形战士”,目标直指从未拿过的男团金牌。决赛对阵拥有樊振东与许昕的上海队,马龙搭档小将黄友政出战男双,用稳定发挥为北京队拿下一分。
从20岁面对镜头自称“俺鞍山小马,鼠年发扬龙马精神”,准备一展拳脚抢班夺巢,再到在大赛上扛大旗的“龙队”,马龙书写了属于中国乒乓球的传奇。

在羽毛球赛场上,“雅思永不落幕”。31岁的黄雅琼和28岁的郑思维,在巴黎奥运会夺冠后再次合体,代表浙江队出战全运会羽毛球混双项目。自2017年配对以来,“雅思组合”一直是这个项目中最有竞争力的组合之一,黄雅琼在网前如“雨刷器”般的精准防守,与郑思维在后场的大力扣杀,共同构成了被无数球迷铭记的经典名场面。
郑思维曾与巴黎奥运会女双冠军陈清晨搭档获得十三运混双金牌,黄雅琼此前仅获得过两枚全运会混双银牌。二人作为“雅思”组合参加的国内外大赛中,独缺一枚全运会金牌,在职业生涯的告别战中,他们用绝对实力,为自己补上了最后一枚拼图。

许多运动员用全运会作为自己的告别演出,在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同样被安排在最后一棒的广西队韦永丽和江苏队袁琦琦,分别以第六和第七名的成绩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
由韦永丽、袁琦琦、葛曼棋与梁小静组成的中国女子接力组合横跨里约、东京、巴黎三个周期,共同构筑了中国女子短跑的一个时代。
一个时代的帷幕缓缓降下,而新生代的朝阳已然升起。随着以陈妤颉为代表的新锐在全运赛场崭露锋芒,中国女子短跑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在全运会期间“吻别”赛场的,还有大力士石智勇。在男子举重73公斤级决赛中,他代表浙江队以346公斤的总成绩,夺得该项目金牌,实现了个人全运会的三连冠。“满分10分的话,我只能给今天的自己打6分,我吻了一下杠铃,我想是时候该结束了。”石智勇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
有人选择告别,有人选择坚守。在30+的年纪,也有人选择用热爱抵挡岁月的痕迹,寻找下一个高峰。
31 岁的汪顺凭借 19 枚金牌的表现,成为全运历史上夺金最多的运动员。在夺得“铁人项目”400米混合泳四连冠后,这位五朝元老亲吻泳帽,振臂向观众致意。
全运会期间,汪顺妈妈写给儿子的书信“水芬家书”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你已经10岁了,应当有自己的追求与目标,文化成绩进入中上,游泳成绩月月进步,你不能再糊涂了”。赛后汪顺面对媒体称: “人生不只在全运会赛场,但未来一定还在游泳池畔”,他还透露要学好英语,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游泳交流发声。
坚守在泳池中的还有仰泳名将徐嘉余。由于后备人才不足,其他选手难以达到奥运A标,徐嘉余还在不断通过改变技术来提高成绩。他在30岁时第四次征战全运,实现 100 米、200 米仰泳四连冠,还刷新了男子 50 米仰泳全国纪录。出于热爱,一个人也要扛起一条赛道。

在全运会的赛场上,还有一些老将值得被记住。在跳台、跳板均有过杰出发挥的30岁北京名将曹缘,以男子单人10米台亚军结束了第五次全运之旅。此前他在国家队的搭档,30岁的广东选手陈艾森以男子双人10米台亚军之旅,告别职业生涯。
35岁的男子110米栏名将谢文骏完成了最后一跨,31岁的体操“吊环王”刘洋、全能选手肖若腾还保持着冠军水准。生于1996年的叶诗文年少成名,夺得奥运冠军,至今仍克服伤病,坚守在赛场上……
当打之年,从不只是某个年龄,而是运动员因为热爱而全力以赴的每一段时光。老将们用身影诉说,竞技体育的魅力不止于金牌与胜利,更在于跨越岁月的勇气、直面伤病的坚韧和那份薪火相传的担当。
浪潮会退去,但沙滩上留下的印记,给后来者指引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