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州车展:超豪品牌集体退场,新势力加速分化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11-22 2 0

继多家车企缺席年初的上海车展后,年底的广州车展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在11月21日开幕的2025广州车展上,缺席车企的名单再次引发关注。

在这份名单中,既包含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又包括捷尼赛思、斯巴鲁等进口品牌,还包括捷豹路虎、雪佛兰、北京现代等合资品牌,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哪吒、极星、极越等曾高调亮相广州的“新势力”品牌已经退场。

参展品牌名单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的深度更替。同样的趋势也反映在参展车辆阵容上,本届广州车展,展车总数达1085台,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六成。

超豪华品牌的集体退场,或与进口车市的持续萎缩密切相关。自2014年达到143万辆峰值后,中国整车进口量逐年下滑,2024年降至70万辆,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已降至22万辆。

一位要求匿名的行业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高端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严重萎缩,原因包括高端消费群体减少、高净值人群外流、新能源车性能优势及国产车型的“平替”效应,消费者心理转向更注重技术与性价比。中国品牌的智能网联技术、加速性能等优势使传统奢侈品牌显得过时。

而在进口与合资品牌方面,捷尼赛思自入华以来品牌定位不清,市场认知度低,销量持续低迷,捷豹路虎因电动化转型滞后,产品竞争力下降,近十年来首次缺席广州车展。雪佛兰、北京现代等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布局缓慢,产品更新节奏落后,市场份额逐步被中国品牌侵蚀。

这位分析师同时表示,进口车市场十年间被国产车型深度替代,外资品牌难以在中国市场维持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它们加速撤离的态势。这也导致合资与进口车企普遍缩减在华投入,通过减少营销费用、集中新车发布于北京或上海车展等方式,调整经营策略。

图为2025广州车展展台。图片拍摄/葛成
图为2025广州车展展馆。图片拍摄/葛成

变化同样反映在车展人流的分布上。曾经需要排队看车的豪华品牌展台门可罗雀,而比亚迪、小米、蔚来等自主和“新势力”展区则持续高热。在鸿蒙智行多个子品牌的展台,不少观众希望能够一睹新车真容。

多位参展者告诉界面新闻,现在选车更在意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指标,对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机械指标的关注已让位于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科技配置,而电池安全、电机性能等新能源核心技术,则成为新车的关键衡量标准。

相较于缺席的对手,主流参展品牌在本届车展中展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以智能驾驶技术为例,一年前仍为高端车型专属的智驾系统,如今已加速普及。激光雷达与高阶智驾功能开始批量搭载在10万元级别的新车上,技术正从豪华市场向大众市场快速渗透。

图为2025广州车展长城汽车展台。图片拍摄/葛成
图为2025广州车展长城汽车展台。图片拍摄/葛成

与此同时,“新势力”阵营的分化则揭示出产业淘汰赛的残酷性。哪吒汽车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极星国内业务几近停滞,极越在2024年高调参展后迅速停摆。资本退潮、融资受阻、销量低迷成为这些企业退场的共同原因。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广州国资近期接盘恒大汽车的两家子公司,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变量,这也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粗放扩张阶段转入深度整合期。

随着行业整合的深化,2026年“新势力”淘汰赛进入决赛阶段。目前,蔚来、小鹏已稳住阵脚,零跑异军突起,斩获销冠。月均销量不足千台的企业已失去技术迭代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广州车展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产业规划启动的交汇期。展馆内,车企对六座SUV、七座MPV等细分市场的聚焦布局,折射出其对政策红利窗口期与利润增长点的精准把握。

政策层面,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在2026年有所调整,叠加报废更新加速,推动消费升级;技术层面,AI与智能制造加速落地,推动产业链效率提升。市场竞争逻辑由政策驱动转向产品与技术驱动,品牌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这种转型趋势或将重塑市场格局。技术储备不足、产品更新滞后、市场响应迟缓的企业正逐步被边缘化,而具备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和清晰市场定位的企业则在竞争中稳步前行。

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市场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两到三年,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资源将向头部企业集中。

本届广州车展,既是产业变革的见证者,也是未来格局的预演场。当观众与媒体在展台间穿梭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新车发布,更是一场持续了十年的产业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技术路线的选择、供应链的重构、商业模式的创新,正在重塑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底层逻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