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当知识与力行结合,科研便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符号,而是一次次俯身大地、触摸城市肌理的真切行走。我想讲述的,是我们在华东师大校园里,为城市道路“做CT”的那些日子。
2024年的春天,樱花在悄然绽放时,我们的“轮椅实验室”也正式启动了。本团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曹凯教授带领的,成员包括硕士研究生郭文静和杨宇童。一辆看似普通的电动轮椅,结合人工智能,经过我们一番“硬核改装”,搭载上了集成多模态数据采集模块的颠簸感知系统后,便摇身一变,成了探索轮椅通行障碍的“CT机”。
曹老师常常启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做的工作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一个坐轮椅的人,他所处的高度看到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他在出行时,是否又会遇到一些看不见的障碍? 这些问题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我们心里。
郭文静正在测试。 本文图片均为 作者 供图
起初,我们只是在校内测试,驾驶着这辆特制轮椅在校园内穿行。目前,这台轮椅已经行驶了24公里,监测了校园内各条人行道和路边道路的颠簸状况。
以轮椅使用者的第一视角去感受世界时,我们才体会到,肉眼看似平坦的路面,却可能因表面上的细小碎石,成为轮椅使用者的“颠簸刺客”;那些为美观设计的斜坡,因材质问题反而成了“滑梯”;还有一些高地,在上行时或许有坡道,但下行时却只有轮椅无法通行的阶梯……这些在普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让轮椅出行者“寸步难行”。
这样的体验,让我们对“无障碍”三个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我们将采集到的颠簸数据(频率、幅度、位置)与空间地理信息结合,绘制了一张《校园道路颠簸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哪里不能走、哪里不好走,一目了然。
团队制作的《校园道路颠簸地图》
但仅仅是识别出这些,还不足以解决轮椅“不好走”的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他们绕开那些不好走的路段呢?
于是,我们动手做了两个小平台。一个是平稳路线规划系统,它能为轮椅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路线推荐服务——不追求最短,只追求最稳。另一个是众包式障碍上报平台,以后大家觉得轮椅路过哪里特别颠,拍张照、标个点就能上传,帮我们不断细化路线推荐。
平稳路线规划系统
为了测试我们开发的平台,有一次我们驾驶着轮椅,顺着平台规划好的路线前行,惊喜地发现这条路线确实足够平坦。当顺利到达目的地后,我突发奇想,试着沿着我平时步行常走的路线返回出发点,却第一次被这条无比熟悉的路颠得几乎“灵魂出窍”。就这样“颠”了一路后,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自己驾驶着轮椅丈量每一寸道路的意义:我们做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采集,而是在为无数轮椅使用者“蹚出”一条条更好走、更舒适的路。
我们深知,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我们将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继续完善这个系统。我们相信,只要开始行走,就总有能解答问题的一天。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条被数据标记的路线,都通向更踏实的地面和更有尊严的出行。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澎湃新闻记者邹佳雯对此文亦有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