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到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成功第一架飞机,人类从未放弃将汽车与飞机结合的想法。百年间,飞行汽车成为无数工程师魂牵梦萦的产品,但直到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量产和商业化落地的飞行汽车还未能出现。
伴随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视,大量资本涌入这一领域最受关注的飞行汽车赛道。多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商推出面向未来的飞行汽车产品,正在预示着一场颠覆出行领域的变革即将到来。
而在其中,吉利旗下沃飞长空率先一步,其研制的国内首款载客eVTOL产品AE200-100首架机在成都正式下线。这不仅标志着这款产品即将达到载人试飞的状态要求,也意味着沃飞长空正式迈入适航取证全面冲刺与量产机型预生产阶段,国内大型载客飞行汽车研发进入全新里程碑。
作为国内领先的eVTOL制造商,沃飞长空取得了多项行业突破。在技术层面,他们率先完成载客机型下线,领跑行业;在适航取证方面,AE200-100将承担型号合格证取证的数千项验证工作,开启商业化倒计时;在国际市场,AE200与全球顶尖产品并驾齐驱,为全球立体交通提供“中国方案”。
官方介绍,AE200已储备千架商业订单,首年产能已释放并已获市场踊跃认购,订单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经济区域。接下来,沃飞长空将推进各项系统测试、试飞验证和符合性表明工作,不断完善产品性能,为AE200-100适航取证与量产铺平道路。
政策支持下的AE200让低空出行不再缥缈
低空经济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新增长引擎。去年在中央政策定调下,低空经济搭上时代发展快车一路狂奔,开启低空经济元年。其中,eVTOL(飞行汽车)被视为整个低空经济领域最前沿、也最富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去年首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年会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指出,随着我国主要大城市的空中交通网络和地面飞行服务设施基本建成,eVTOL也将加速商业化。到2030年,我国eVTOL市场保有量有望突破10万架,将是低空经济最大的单一市场,至少在未来二十年间都将保持高速增长。
在这波低空经济浪潮中,全国多省市出台政策举措积极响应,力求抓住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近年来,四川和成都把低空经济列入重点产业链,密集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加快提升低空飞行能力培育低空经济市场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而沃飞长空载客首架机AE200-100的正式下线,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也是当地政府低空经济战略落地的体现,从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科技攻关、低空制造、专项基金等多个维度,构建完善支持体系,为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撑,是“中国制造”在高端低空装备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不同于过往的多数企业发布的概念机或者小型两座商业展示机,沃飞长空下线的AE200-100是能够搭载六人,具备200公里跨城飞行能力的载客飞行汽车,距离成熟的商业化落地更近。而产品能够正式下线,说明沃飞长空的产线布局、供应商体系、验证流程等已同步展开。
根据沃飞长空的产品介绍,AE200-100采用的是倾转旋翼型技术路线,其旋翼可以在垂直起降时垂直放置,在巡航时倾斜并像固定翼飞机一样前进。这一技术路线和另外两大主流的多旋翼和复合翼技术路线相比,研发难度偏大,但是启动效率高,飞行速度快,也具备更强的经济发展潜力。
据悉,沃飞长空是中国首个、全球第二完成全倾转过渡飞行的eVTOL公司,其技术突破也为国内倾转旋翼构型树立了技术标杆。
更核心的是,AE200-100不仅完成了飞行汽车从图纸到实机的落地,而且在国内交通接驳类eVTOL适航认证进程中,AE200-100率先进入第四阶段(共五阶段),力争取得国内首张载客航线运输适航证。这标志着沃飞长空即将完成飞行汽车走向量产和商业化道路上最艰难和最关键的一环。
适航认证是民航体系中最严格、也最具权威性的安全审查机制,只有取得适航证的飞行器,才具备合法载客飞行和商业运营资格。对飞行汽车而言,这一过程比传统飞机更为复杂,它融合了飞机、直升机、电动推进和智能控制等多项技术体系。
AE200-100首架机的使命十分明确,即承担系统性试飞、技术验证与适航取证任务。在立项之初,这款产品就对标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涵盖动力系统、电气系统、飞控冗余、结构强度及紧急降落性能等全链条指标。换而言之,它并非概念机,更是一架“工程验证机”。
另据沃飞长空首席产品官屠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飞行汽车技术验证更多的是依托当前的问题来开展相关的验证工作,可以降低运行风险,但AE200-100要去完成取证工作,就必须瞄准最终的应用场景,由飞行员驾驶飞行器进行验证,所以说首架机就是第一架用于载人试飞的产品。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进入取证阶段的企业屈指可数。从地面验证到试飞认证,再到取得适航证、实现量产交付,这条路径往往需要3至5年,耗费数十亿资金与数十万页技术文件。目前海外eVTOL公司中,也只有Joby Aviation和Archer Aviation处于相对靠前的取证阶段,仍未完全获得成功。
沃飞长空正在与国际顶尖竞争对手在同类适航规则下展开同台竞技,而谁先拿到适航证,谁就先拥有市场主导权和国际话语权。AE200-100的首架下线,正是中国eVTOL走向真正商业化的里程碑时刻。它不仅是一架飞行汽车起点,更将是中国民航体系在新一代航空器领域中建立标准、定义规则的起点。
从概念热走向商业热,AE200或成飞行汽车迈向量产分水岭
能够让一项新兴领域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关键不仅在于技术的进步,还在于美好的商业化需求和催生而来的巨大资本想象空间。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载人空中出行作为一种点到点的出行方式,将会更加自由地匹配人们的出行需求。在追求高效出行服务的当下,飞行汽车终将迎来爆发期。
从现实角度来看,目前飞行汽车在B端的商业化运用场景正在逐步实现。有观点指出,景区空中浏览、空中观景需求,低空旅游的潜在市场规模达到近六百亿。另一层面是载物需求,实际运营场景有港口、高速公路等自动驾驶场景,以及紧急物资运输场景等。
沃飞长空AE200已经储备千架商业订单,首批用户包括四川航空、华龙航空、深城交、泰国SIT。而能够取得这一爆单成绩,背后是市场对以AE200为代表的国产大型载客eVTOL技术实力与产业前景的高度认可与青睐。
界面新闻了解到,在800V快充技术的支持下,AE200的最大的航程范围是200公里,可有效覆盖主流城市圈“跨城出行、机场接驳、景区直达、低空游览、医疗救援”等多样化场景需求。
秉持“安全、简约、功能、人本”的设计理念,AE200还专门设计了“智能灵动舱”。在满足eVTOL适航标准的前提下,AE200采用新一代环保型航空阻燃材料,配置航空级安全座椅与约束系统,舱内广泛采用柔性包边与圆角化设计,从材料、座椅、触感、视野等多维度保障安全。
AE200并没有牺牲乘坐的舒适性。以往乘坐直升机出行或者进行观光游览,普遍存在的弊病是,噪音分贝过大,仿佛置身大工厂内,严重影响乘坐体验;受功率限制以及头顶两台发动机,空调舒适度比较差;坐在直升机里,还会闻到浓烈的油气味道。
而AE200通过融入先进NVH降噪减震技术和智能座舱理念,搭配灵动中岛、云端座椅、天际光影系统、智能空气管家等多元创新,将地面豪华车的智能座舱体验复制到了低空,成功打造了“低空头等舱”,全方位提升了飞行体验。
而AE200能够实现这一技术突破,原因之一是背靠吉利汽车这样的老牌汽车公司,获得了技术和产业链的全方位赋能。AE200的“智能灵动舱”为例,其供应商来自富维股份。富维股份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早已进入国内外众多知名车企的配套体系内,当中包括吉利汽车。
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此前告诉界面新闻:“基于我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雄厚的实力基础,沃飞长空与富维集团的合作实际上是eVTOL跟EV(电动汽车)的一次跨界结合,这种跨界以航空级安全冗余融合车规级智能交互,为AE200的规模化量产奠定供应链基础。”
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提到,当前飞行汽车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的三电技术、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轻量化材料等,都是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而来。“正如汽车行业的ABS防抱死系统、电喷发动机技术和涡轮增压最初来源于飞机,反过来汽车也可以给飞机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AE200的产品购置成本约为同等直升机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规模运营后,同等距离⽐地⾯专车出⾏时间可节约80%,费⽤只上升2至3倍,综合效费⽐显著提⾼,也使其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以首年订单“大丰收”为开端,沃飞长空正加速推进eVTOL的全面商业化布局。目前,沃飞长空在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全球总部基地一期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使用。该基地建成后,将构建起集研发、生产、测试、交付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大幅提升AE200及后续系列产品的产能规模与生产效率。
结尾:
沃飞长空AE200-100的首机下线,标志着这款产品的量产流程、供应链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已具雏形。沃飞长空成为中国低空经济时代中极少数具备“研发—制造—取证—商业化”全链条推进能力的企业之一。
也在这场关乎全球技术、产业与标准的话语权之争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迎头赶上。沃飞长空的突破,让中国企业首次与全球第一梯队在同一取证体系下并跑,并已经率先撞线。下一次起飞,或许就意味着中国eVTOL真正驶入商业化的天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