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对话马修·科布:AI不具备创造性 我们为什么会“信任”机器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11-06 4 0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发自上海

  新浪财经日前对话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动物学教授、神经科学家马修科布(Matthew Cobb)。他是当代少数兼具科学洞察与哲学思考的神经科学家之一,撰写的《大脑传》(The Idea of the Brain)是一部通俗脑科学全史,不仅是对神经科学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理解“意识”与“自我”的思想实验。

  在这场长达三十七分钟的独家对话访谈中,科布谈论了科学史的隐喻、人工智能的幻象、创造力的意义,以及他对年轻一代的真诚忠告。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一个“AI怀疑派”,马修科布说,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AI系统产出过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东西。

  ——AI和人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系统

  马修科布说,在写作《大脑传》的时候,他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常说“大脑就像计算机”,实际上,计算机最初的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人脑。AI的基础是硅,运行靠的是我们人类编写的指令。

  1945年数字计算机诞生时,其设计者之所以采用“数字逻辑”结构,是因为当时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提出——人脑的神经元是以“逻辑电路”的方式连接的。于是,早期的计算机科学家根据这个“生物学假设”去模仿大脑的工作原理,建造了第一批数字计算机。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所有计算机都基于那一套体系。

  但很快人们发现——人脑其实根本不是那样工作的。大脑不是数字系统,不是“开”与“关”的逻辑状态。它既不线性,也不稳定——因为它是活的、演化出来的。

  所以,最初是“计算机像大脑”;很快,这种观念就被反转成了“大脑像计算机”。

  换句话说,大脑和计算机,一个是经过数十亿年演化的生物系统;另一个是人类在短短七十年内设计出来的人工系统。他们一个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另一个是工程设计的结果。

  ——AI将改变数据处理模式,却无法解开大脑奥秘

  马修科布也说到,AI确实会改变神经科学家处理数据的方式。

  在21世纪的神经科学中,一个巨大挑战就是——我们拥有太多数据,却无法解释它。我们有关于细胞类型、分子生物学、细胞电活动的大量数据,但要从中提炼出理论或整体解释,极其困难。

  而AI确实能够发现人类肉眼和统计模型都看不到的模式。

  “所以我认为,未来我们会将大量神经科学数据交给AI,让它帮助我们识别潜在规律,找到我们未曾注意的关联。这方面,AI将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即使如此,他依然不认为AI能成为解释人脑,或者哪怕是结构简单的果蝇幼虫大脑的“模型”。

  “AI系统的机制远超我们的认知范围——目前的理论无法与之对应,而计算机也绝不可能成为一根“魔法棒”,替我们解决神经科学的奥秘。”

  “我是个生物学家。而生物学——永远是奇异而复杂的。”

  ——人脑是演化出来的,但我们不知道如何演化

  我问科布,他是否确定,我们的大脑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马修科布回答说,“是的,我非常确定。”

  “大脑并非被设计的产物。生物学的一切都显示出它的’混乱’本质——这是数十亿年演化历史的结果。我们从大脑的运作方式,以及那些参与其形成的基因中,都能清楚看到这种演化的印记。”

  “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大脑的起源——它源于动物的出现,更具体地说,是当动物第一次出现左右对称结构时,大约在七亿到十亿年前。”

  那时,出现了一小组能感知外界的神经细胞。想象一下,一条原始的蠕虫:它需要知道食物在左边还是右边,于是就发展出了能感受方向的细胞。于是它有了“前端”进食的地方,和后端”排泄的地方,感知细胞则集中在前端。

  经过数亿年的演化,那个“前端”慢慢变成了大脑——最终,我们能思考、能意识,这本身是令人惊叹的奇迹。

  但我们依然完全不知道这是如何发生的。

  ——AI系统并不具备真正的“创造性”

  作为一个“AI怀疑派”,马修科布说,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AI系统产出过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东西。

  “人们给AI一个提示,然后它生成图像或影片。比如把玛丽莲梦露放进一部现代电视剧里——这不是创造,这只是滑稽的拼贴。”

  计算机至今还没有创造出真正“新”的事物。原因也很简单——它们是基于过去被训练出来的。它们学习的是现有数据中事物的规律——绘画的构图、音乐的结构、诗歌的句式。

  人类能够想象从未存在过的东西,机器做不到这一点。

  “当然,在一些应用领域,AI会带来巨大的效率改变。比如写说明书。但你一定还会想要检查一遍,否则可能接线错误、水管装反——因为机器并不理解它所写的内容。”

  所以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AI并不“理解”任何事物。它只是在模式识别。

  所以,如果它被用于模式识别型任务,比如在医学上用于从X光片中检测癌症病灶,那非常有用——可以作为辅助筛查工具。但不应让机器来作出最终判断。

  此外,我们也该记得:人类的许多重要工作,其价值并非“智力性”的。比如护士、护工、环卫工、飞机行李搬运员——那些在机舱内装卸行李的人。这些岗位不是机器能替代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会被替代。

  ——我年老时宁愿被一个人类护工照顾,而非机器

  听到马修科布说,人类很多重要的工作,价值并非“智力型”的,我甚至有些难过。人类最初都说AI会帮我们做家务、洗衣、做饭、照顾老人。但实际上,过去十年我们看到了什么?AI最先取代的是办公室白领、设计师、会计师、律师……

  真正替我们完成重复劳动的“助手”,可能还要等很久。

  “想想护理员这个角色——我自己也不再年轻了,当我年老时,我不希望由机器照顾我。我希望由人来照顾我。当我失去自理能力时,我希望有人来帮我清洁,我不希望那是台机器。我希望得到人的关怀。”

  我问他,是因为人类会产生情感联结嘛?

  科布坦言,没错——那正是美好的地方。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我们对机器,不会有同样的情感。我不会想要一个“机器人护士”。我只想要一个人类护士。

  我说,即便机器人护士永远耐心、不生气、不疲惫、不会犯错?

  科布说,是的,他明白照护工作非常艰难。“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支持、培训并尊重照护者。我个人永远不会想由机器照顾我。我希望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照顾——他们受过良好训练,获得合理报酬,有充分休息时间。”

  “而遗憾的是,在西方社会,这种情况目前还远远没有实现。他们的工作超负荷、报酬偏低、社会地位不足——这其实已经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与政治问题。”科布对新浪财经坦言。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