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美元意想不到的救命稻草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11-10 1 0
 

  全球金融的核心如今存在一个悖论:美国政府在试图稳定本国债券市场的过程中,却让那些正在削弱其货币垄断地位的自由市场力量获得了合法性。

  2025 年年中,美国颁布了《GENIUS 法案》(《全球加密资产与数字美元规范法案》),这是首部针对稳定币的全面法律框架。稳定币是私人发行、全额抵押的数字美元,可通过开放的区块链网络即时流转,无需经过受监管的银行体系。该法案为这个本就蓬勃发展的行业赋予了官方合法性,但其深远影响远不止于加密货币领域 —— 它让稳定币发行方成为美国政府债券的新型可靠买家群体。

 

 当前,外国央行正减持美国国债,美国财政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而这股私人需求恰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救命稻草”。悖论也正源于此:通过授权私人市场发行和流通以美国国债为抵押的数字美元,美国政府短期缓解了日益加剧的财政压力,但与此同时,美元体系中不受其直接控制的部分正不断扩大。为在某一领域维持控制,美国政府在另一领域却逐渐失控。

  买家群体萎缩与财政压力加剧

  如今,美国的预算赤字(即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差额)持续处于高位,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6%。国债利息支出已成为联邦预算中最大的单项支出之一,规模堪比国防开支与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借贷成本每上升 1 个百分点,每年的支出就会增加数千亿美元,进而挤压政府其他各项开支的空间。

  数十年来,中国、日本等外国央行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为筹集资金发行的短期和长期债券),为美国的赤字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这一时代正在落幕 —— 中日两国均已成为美国国债的净卖出方,并用出售所得捍卫本币汇率、支持本国经济。

  当这些传统买家退场,美国必须寻找新的买家。若需求不稳定,美国国债价格将下跌,收益率(利率)则会上升,这会进一步增加政府的借贷成本,使本就棘手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最后的选择是由美国央行(美联储)通过新发货币自行购买国债,这一过程被称为 “债务货币化”。但此路径存在明显风险:靠印钱购买国债会削弱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可能导致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并推高国内物价。事实上,通胀正是财政失衡背后的 “隐性税收”。

  避免(或至少尽量减少)这一结果已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而稳定币的崛起恰好提供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稳定币发行方将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引导至美国短期国债购买中,既为政府赤字提供了资金,减少了美联储新发货币的必要性,在悄悄稳定美国财政的同时,也将美元体系的更大份额转移到了私人部门手中。

  稳定币:以公共债务为抵押的私人数字美元

  稳定币本质上是美元的数字形式 —— 它可像加密货币一样持有或转账,但价值始终与 1 美元挂钩。人们使用稳定币的原因与使用美元一致:稳定性、可信度与全球接受度。两者的区别在于流通机制:稳定币可跨境即时流转、几秒内完成结算,且只要有智能手机就能使用,即便在美元银行服务有限或不可靠的地区也能通行。对于新兴市场的创业者、接收海外付款的自由职业者,或是向家乡汇款的家庭而言,稳定币是一种更快捷、更廉价、更开放的美元形式。

  除这些实际用途外,稳定币还是传统货币与更广泛数字资产世界之间的桥梁。它提供以美元为基础的稳定流动性,支撑加密货币市场运转,使比特币等资产无需依赖传统银行体系就能作为投资品或抵押品使用。

  与传统银行存款(会被放贷出去,仅部分由现金抵押)不同,稳定币采用全额抵押机制:每发行 1 枚稳定币,就有 1 美元或 1 份美国短期国债(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作为储备资产。这一区别至关重要: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存款人与借款人会同时认为自己拥有同一笔资金,而这种 “假象” 仅靠市场信心维系。一旦信心崩塌,银行就会面临挤兑,进而依赖央行救助。而稳定币通过设计规避了这种脆弱性:储备资金从不对外放贷,赎回过程即时且透明。

  当用户向 (发行 USDC)、Tether(发行 USDT)或 PayPal USD 等稳定币公司转入美元时,这些公司会购买等值的美国国债或持有现金。在稳定币在线上自由流通期间,这些储备资产会为发行方产生利息收入。当用户赎回稳定币时,公司会出售国债,将现金返还给用户。

  《GENIUS 法案》将这一模式正式规范化:要求发行方将储备资产存放在 “安全、高流动性资产”(现金或短期国债)中,且需经独立审计并公开披露;同时禁止发行方暗示其稳定币获得政府担保或央行保险。

  这一规定带来的影响是:每 1 美元的稳定币需求,都会转化为 1 美元的国债需求。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今头部稳定币发行方持有的美国短期国债总额已超过 1500 亿美元(约占所有流通短期国债的 2% 至 3%),规模堪比某一主要外国债权国的持有量,且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按当前利率计算,这些储备资产能为发行方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为美国国债提供稳定且对价格不敏感的需求。

  实际上,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正以自愿、盈利且无需美联储干预的方式,为美国赤字的相当一部分(且占比不断扩大)提供资金支持。

  为何美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可能性不大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曾探讨过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可行性 —— 即由政府发行、直接记录在美联储账簿上的数字美元。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它能实现对货币的完全可见与掌控。通过央行数字货币,政府可追踪每一笔交易、定位每一位收款方、即时冻结或没收资金、拦截不受欢迎的支付,甚至可设置货币有效期以强制消费;税收可自动扣除,制裁与补贴也能通过代码精准实施。

  在中央计划者眼中,这看似高效 —— 是实现完全合规与即时经济刺激的工具。但对民众而言,这意味着现金作为私人支付工具的时代终结,“可编程货币” 时代开启,货币使用与否将取决于政府许可。我们所熟知的金融隐私,也将不复存在。

  然而,尽管央行数字货币蕴含如此大的权力诱惑,美国推出它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 并非因为技术难题,而是财政逻辑走向了相反方向。如今,稳定币创造的私人部门国债需求,已让美国联邦政府受益匪浅。而央行数字货币无法产生这种需求:它只是在官方体系内流通的另一种政府负债,无法吸引外部资本。相反,稳定币能吸纳全球私人储蓄,并将其循环投入美国国债,将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转化为美国政府赤字的稳定资金来源。

  未来走向何方

  若稳定币持续扩张,货币控制体系必将发生变革。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央行(美联储)主要通过两大工具调控经济:

  1. 调整银行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以鼓励或限制放贷;
  2. 设定利率,以影响借贷、消费与投资。

  这两大工具均基于一个前提:大部分美元在受监管的银行体系内流通。而稳定币正悄然打破这一关联 —— 每一枚稳定币都对应着真实资产(国债或现金),但其流转网络却不受美联储直接管控。

  随着这部分 “银行体系外” 美元规模扩大,美联储传统工具的精准度会不断下降。当个人与企业可独立持有或流转数字美元时,央行增加准备金供应不再能确保信贷扩张;加息或许能抑制传统银行体系内的经济活动,但无法影响依托独立基础设施运转的全球数字美元经济。

  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的影响力完全消失 —— 它仍能设定国债收益率(而国债收益率决定着稳定币发行的盈利空间),但政策模式已从 “直接控制” 转变为 “与市场间接协调”。在这个不再完全由其掌控的开放货币生态中,美联储已沦为众多参与者之一。

  长期来看,这一转变或许是货币体系从 “纯粹法币”(仅靠政府法令存在的货币)向 “市场法币”(仍以美元为计价单位,但通过私人竞争性机构流通并自我调节)演进的第一步。

  比特币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演进:它供应固定且独立于任何国家,天然是对冲法币通胀与政策失当的工具。如今,比特币主要作为稳定币体系下的储备资产或抵押品,但假以时日,它可能发展成为更广泛的价值储存工具,成为新型数字货币秩序的 “硬性自愿锚点”。

  这一体系越根深蒂固,其内在逻辑就越清晰:美国政府在财政改革上拖延越久,就必须发行越多国债,进而越依赖全球稳定币需求来消化这些国债。每一步都在加深对 “市场货币” 的依赖,同时削弱中央管控力。

  这种依赖或许是一种良性约束:它迫使长期缺乏纪律的政府回归理性,也为 “货币独立时代” 开辟了道路 —— 在那个时代,货币将重新属于市场,而非政府部门。

  

评论